新开发银行,和普通“银行”不太一样
信息来源:上观新闻 发布时间:2025-04-30
4月29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访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并会见新开发银行行长罗塞芙。
习近平指出,新开发银行是首个由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创立并主导的多边开发机构,是全球南方联合自强的创举,顺应了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的历史潮流,成长为国际金融体系中新兴力量和全球南方合作的金字招牌。
新开发银行的国际影响力可见一斑。要知道,新开发银行是目前“熊猫债”发行体量最大的国际开发机构,一直在国际南方国家融资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十年前新开发银行在沪开业起,这个国际开发机构就与中国、上海结下深深的缘分。
熊猫债市场最大发行人
2008年金融危机后,新兴发展中国家如何提高在金融危机中货币的稳定性,成为国际经济领域关注的话题。2011年,尼古拉斯·斯特恩勋爵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两位知名教授倡议,金砖五国可以设立一个新的多边开发银行。
短短几年后,这个“纸上倡议”很快变成现实。在金砖五国的推动下,2013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南非德班会晤讨论成立新开发银行。2015年7月,新开发银行在上海正式开业。
这一国际开发机构和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不太一样。新开发银行的主要业务是通过贷款(主权或非主权)、担保、股权投资及其他金融工具为公共或私营部门项目提供支持;为支持的项目提供技术援助;在职能范围内与国际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或其他实体为项目提供联合融资、担保或联合担保等。
通俗来说,新开发银行主要任务是便利金砖国家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国际融资,用于本国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建设。
比如说,就在今年3月21日,新开发银行就与巴西电力公司CPFL Paulista签署了配电网基础设施现代化项目贷款协议,承诺向该项目提供14.25亿元人民币贷款。CPFL是国网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巴西中资企业。该项目将支持巴西圣保罗州特许经营区配电网升级改造,为当地超过37万户的家庭提供电力服务,并通过降低配电网损耗,提高能源效率,为终端用户节约成本,改善当地民生。
可以注意到,在这一项目中,新开发银行提供的是人民币贷款。这意味着新开发银行在增加成员国货币跨境使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实际上,由于近年来人民币债券市场火热,新开发银行也在加速发行“熊猫债”。熊猫债是一种在中国境内发行的人民币债券,由国际多边开发机构在中国发行。
今年4月8日,新开发银行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再次成功发行70亿元人民币3年期熊猫债,票面利率为1.82%。通过此次发行,新开发银行发行的熊猫债总额达到685亿元人民币,继续保持为熊猫债市场最大发行人。
支持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
新开发银行由全球南方国家建立,“初心”就是为全球南方国家发展服务。
最初创建时,新开发银行创始成员国为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也就是金砖五国。
随着新开发银行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19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巴西利亚会晤就支持新开行扩员达成共识,新开发银行启动首批扩员。截至2024年12月,阿联酋、乌拉圭、孟加拉国、埃及、阿尔及利亚已获批加入。孟加拉国、阿联酋和埃及已完成全部加入程序,正式成为新开发银行成员国。
加入新开发银行成员后,成员国需要认缴一定的股本金,但同时可以向新开发银行申请贷款项目。通过资金池机制,新兴发展中经济体可以缓解金融危机中的货币不稳定风险,降低对传统国际金融体系的依赖。
财政部国际财金合作司数据显示,开业以来,新开发银行的贷款项目规模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11月,新开行批准贷款金额约389亿美元。其中,中国获得项目贷款96.64亿美元,占比24.84%。
另外,该机构也可以在应对突发经济危机时,为成员国快速提供应急资金支持。例如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时,新开发银行提供了100亿美元抗疫特别贷款,支持成员国抗击疫情和实现疫后经济恢复。
此次访问新开发银行,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大金砖合作”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开发银行也要开启高质量发展的第二个“金色十年”。
新开发银行未来会如何发展?2023年,在新开发银行第八届理事会年会上,新开发银行行长罗塞芙曾对记者表示,本地货币融资将是新开发银行未来重点工作之一。
过去,新开发银行的成员国们大多以美元或欧元开展贸易,但如果在美元走强的情况下,其他国家货币面临贬值的风险,这可能导致贸易货币兑换出现问题。
罗塞芙表示,当前世界正处于一个货币多样化的历史性时刻,越来越多的本地化货币结算出现,比如中国和沙特开始使用人民币进行石油交易。未来,包括数字货币在内,都有可能推动货币的多边化,这不是人为主导的潮流,而是因为全球正在向着多边化、多极化发展,所以更多的货币会在贸易体系中共生。
此外,根据官方披露,新开发银行的第二个五年总体战略(2022-2026)明确了今后新开行的四个重点工作领域,即以成员国和客户为中心、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气候目标、充分发挥资金动员催化作用、进一步提升银行知识与创新能力。
在上海落地多项“首个”
就在不久前的2月21日,新开发银行刚刚在上海与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液化天然气运输项目贷款协议。
该项目是新开发银行向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放的第一笔非主权贷款。根据贷款协议,新开发银行承诺向交银金租提供1.5亿美元等值人民币贷款,用于购买至少三艘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以应对中国液化天然气需求的大幅增长,缩小运输船运力的供需缺口。
这是一个典型的绿色金融项目。实际上,在沪开业后,新开发银行在上海落地的“首个”接连不断。2016年7月,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为新开发银行开立自贸区账户,这是首个国际金融组织的自贸区账户;5个月后,新开发银行首个贷款项目便是位于临港的“上海智慧新能源推广应用示范项目”,通过建设100MW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探索建设基于能源大数据平台的能源管理与公共服务中心。
在新开发银行高速发展的同时,上海也在全力给予其支持。自2017年9月开工以来,历时4年建设,2021年9月,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永久总部大楼在上海浦东新区正式移交。该大楼建筑面积超12万平方米,可容纳约1800人办公,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地标。
上海有着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活跃的资本要素市场和庞大的金融资源,更有着与生俱来的开放基因,对于国际机构有很强的吸引力。就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宣布启动了上海区域中心。
这些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也在持续深化对外开放,金融机构服务企业“走出去”成为一道必答题。习近平主席访问新开发银行,也让沪上银行业再次感受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表示,2024年全年,该行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所在交易对手办理跨境结算近700亿美元,并积极与阿联酋、泰国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商业银行合作办理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试点业务,同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综合化跨境金融服务。未来,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将继续聚焦共建“一带一路”,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银团业务中心及自贸区分账核算单元的优势,增强“一带一路”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综合服务能力,高质量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市委金融办、市金融工作党委表示,未来将会同中央在沪金融管理部门和市有关部门,坚定不移深化金融对外开放,大力吸引集聚各类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在沪发展,不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