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上海金融官微 发布时间:2025-02-14
202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采访了一家“走出去”的上海金融机构。
这家上海老牌金融机构,在新兴市场和老牌金融中心,都设有分公司。如果只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那么这样的布局是国际化不可缺少的一环。如果站在更高的层面去观察,会发现一些上海金融的大格局。
在新兴市场,比如东南亚,这家来自上海的金融机构像是一座桥梁。伴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出海,尤其是东南亚市场,来自本国的金融赋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中国金融市场积累的经验,他们不仅可以助力国内企业在当地的发展,还可以联动上海、香港的资源,为当地机构和企业带来更多可能。收付款、汇兑、融资,资金在这座桥梁上来回飞驰。
在成熟市场,比如英国伦敦,这家上海金融机构又像是一扇窗户。虽然机构规模不算大,但是却能发挥一些特别的作用。透过这扇窗户,欧美的知名大机构,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到中国金融市场那些有吸引力的投资标的。中国一些志在“走出去”的企业,也可以了解到欧美市场的一些投资发展可能。伦敦金融城每天都会举办各种国际活动论坛会议,一家上海机构的参与和推荐,能够让世界听到另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声音。
由上海来搭建这些桥梁和窗口,无疑最为合适。说白了,这是一种链接的能力。
对上海而言,链接全球的能力至关重要。借助“五个中心”建设,链接和配置全球资源,才能够持续提升上海企业、上海资本、上海技术在全球市场上的显示度与竞争力。
主动而为,这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能力,也是格局。202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印发了《上海市关于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助力企业高水平“走出去”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及,提升金融跨境服务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以金融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推动企业“走出去”高质量发展。加大对“走出去”企业在人民币跨境结算、境外贷款和财务顾问等方面金融服务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扩大海外网点布局,倡导银团贷款、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创新推出更多跨境和离岸金融产品。支持境内金融机构助力企业赴境外上市、发行债券,不断拓宽境内外融资渠道,提升上海金融服务的竞争力。
2024年,上海的确在围绕这些措施持续发力。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除了自身孕育的金融机构加速伴随企业一起“走出去”,这一年来,上海的资本市场、银行保险业,都在不断放大软实力提升的溢出效应。
今年以来,国际航运价格大幅波动,一度大涨。这是红海危机以来,运力紧张叠加外贸需求增加的双重作用。但背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一些境内航运物流企业对此并不慌张,因为他们手上有一件风险管理利器——集运指数(欧线)期货。这一诞生于上海的金融工具,让期货市场的避险功能如期发挥,也让航运物流企业逐渐敢于尝试参与期货风险对冲,更加从容地应对运价大幅波动带来的风险。
包括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在内,一大批“上海价格”正在一步一步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也帮助中国企业在外的生意越来越好做。上海原油期货辐射亚太地区的价格基准已初步形成,挂钩20号胶期货价格的跨境贸易实货量已占到我国天然橡胶进口量近四成,国际铜与沪铜以“双合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依托国内国外的优势资源,上海银行业也在不断为出海企业定制更加精细化的方案,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服务。中国银行上海跨境银团中心在上海成立,有效汇聚整合全球资源,为境内外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上海银行将“走出去”细分为产品走出去、资本走出去、产能走出去3种形态,还针对传统贸易结算、实体投资、跨境电商等不同场景做好对“走出去”企业的精准服务。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也发布《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助力企业“走出去”十大举措》,推出“链动全球、融智融通、开放创新”跨境综合金融服务品牌。
面对动荡的国际环境,保险业更是企业出海不可或缺的存在。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的加速建设,《关于推动上海航运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以及中国信保等保险企业对于中小企业的保驾护航,都在帮助更多“走出去”的企业行稳致远。
就是这样的一座座桥、一扇扇窗,把这座城市的金融能量带往全世界。这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为实体经济深度赋能的必然责任,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