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全球资源 更多“上海价格”登场全球产业链
信息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24-07-17
今年以来,国际航运价格大幅上涨。7月8日发布的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欧洲航线),攀升至5432.34点,创下今年新高。这是红海危机以来,运力紧张叠加外贸需求增加的双重作用。但背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一些航运物流企业对此并不慌张。
因为,这些企业手上有一件风险管理利器——集运指数(欧线)期货。
13个交易日超境外全年成交量
2023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期货交易所调研时强调,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目标正确、步伐稳健、前景光明,上海期货交易所要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为探索中国特色期货监管制度和业务模式、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作出更大贡献。
当时的上期所刚刚挂牌上市了我国首个航运期货品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几个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红海危机,让这一产品迎来了一场大考。
危机导致欧洲航线遇阻,现货运价短期快速上涨,给期货市场的平稳运行带来巨大压力。
中国特色期货监管制度和业务模式,在此时发挥了作用。上期所及时采取六轮风控措施,2次上调手续费、4次上调涨跌停板幅度和保证金比例、4次下调交易限额,雷霆手段之下,市场安全平稳运行得以确保。
期货市场的避险功能如期发挥,也让航运物流企业逐渐敢于尝试参与期货风险对冲,更加从容地应对运价大幅波动带来的风险。危机刚刚爆发时,青岛朗东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已按照12月下旬即期运价,与一些客户签订了1月中旬的出运合同。为了规避运价不断上涨带来的损失,他们果断选择12月下旬在期货市场上买入合约进行套期保值。此后,运价不断上涨,尽管公司在现货运费上亏损56万元,但在期货市场盈利约29万元,挽回了过半损失,确保了公司正常经营。
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也在这一市场逐步显现。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分别于2024年4月29日、6月24日,完成了两次现金交割。两次交割的点位与当时的现货价格相差不超过2%,意味着期货的价格发现与现货价格高度契合。这样的表现,让一些货代企业甚至大型船公司,开始结合期货的远月合约来尝试远期运费报价,这在以往是较难实现的。
期货两大功能的顺利发挥,离不开活跃的市场。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对比——2023年,包括美国、欧洲、新加坡在内的境外航运类衍生品(集运、油轮、干散),场内和场外的总成交量约360万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市仅仅13个交易日,也就是不到三周的时间,就超过了境外2023年全年的总成交量。
市场的认可并不是昙花一现。从2023年8月18日上市,至2024年6月30日,集运指数(欧线)期货累计成交量3345.82万手,日均成交量16.16万手;累计成交额2.29万亿元,日均成交额110.8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际化品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吸引了一批境外机构和企业参与,分别来自新加坡、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等。参与规模最大的新加坡,已经有金融机构和航运咨询公司举办了仿真交易大赛。一些行业机构也纷纷来上期所拜访,期望合作成立产融基地,将产品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与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一样,一大批“上海价格”正在一步一步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上海原油期货辐射亚太地区的价格基准已初步形成,挂钩20号胶期货价格的跨境贸易实货量已占到我国天然橡胶进口量近四成,国际铜与沪铜以“双合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目前,上期所已上市32个期货期权品种。“其中,大部分交易海外品种与高联通度,通过开放能把境外的投资者吸引进来,参与到上期所的价格形成过程中,从而提升价格影响力。”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王凤海介绍,2023年,上期所境外客户日均成交量和年末持仓量同比分别增长40%、37%。
创新还在继续。上期所正主动对接新质生产力,加大品种开发力度,如液化天然气(LNG)、新能源类的品种研发正在积极推进中,更丰富的“上海价格”将陆续在全球产业链中登场。
金融联动“五个中心”建设
“上海价格”的崛起,体现的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影响力。这一影响力,源自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经济,源自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2023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上海要以此为主攻方向,统筹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坚持整体谋划、协同推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正如“上海价格”关乎于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始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高效串联起“五个中心”的联动发展——对内可以使“五个中心”紧密链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对外可以推动“五个中心”与全球链接,共建“一带一路”,吸引配置更多高端资源,辐射更大能量。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不管是展览还是论坛,不论是投资企业还是自身变革,金融机构的身影随处可见。大会闭幕没几天,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就把两台智能人形机器人放进了银行大堂,以一个银行大堂经理的标准,对其进行训练,这在全国可是头一回。
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的如此联动,与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金融中心与贸易、航运中心的联动,如出一辙。
联动体现在科创板。在金融支持下,科创板公司持续科技创新,增强产业话语权和影响力。集成电路企业澜起科技在内存接口芯片领域牵头制定DDR5 RCD及MDB芯片国际标准,推动中国“芯”加速崛起。生物医药企业君实生物的抗PD-1单抗药物特瑞普利单抗,成为FDA批准上市的首个中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创新生物药,填补了美国对鼻咽癌的治疗空白。围绕不久前证监会发布的“科创板八条”,上海证券交易所已经连续在北京、上海、深圳召开多场培训和座谈会,与科创企业、市场机构深入交流。上海也在不断发力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加快构建以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股权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基本架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浦江之光”行动升级版,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和临港科技保险创新引领区,鼓励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联动体现在跨境和离岸。今年前5个月,上海两大机场跨境电商货量达到18.13万吨,同比增长109%。火热的市场背后,上海正深入实施优质企业人民币结算、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等政策举措,加强对跨境电商、海外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业态新模式的金融服务。同时大力支持离岸经贸业务发展,2023年上海地区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开展的离岸经贸业务结算量折合人民币662.1亿元,同比增长40.9%。创新升级“信保+担保+银行”贸易融资模式,上线“上海单一窗口”信保融资服务外贸高质量发展平台,推出“外贸批次贷”担保产品等,进一步提升中小微外贸企业融资便利性。
联动体现在共建“一带一路”。通过设立在上海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资金得以在各国之间便利流通。截至2024年6月末,CIPS系统共有参与者1544家,业务已经覆盖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上海强大的金融基础设施,截至2023年末,银行间外汇市场已有17个“一带一路”货币对挂牌交易,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一带一路”债14只,发行规模合计91.3亿元。上海更发挥自由贸易账户功能优势,通过“FTE+FTN”的方式,持续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方位跨境金融服务。
更多联动发展,还体现在布局新质生产力、绿色低碳转型、长三角一体化......
不久前,《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上海市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周小全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全面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力推动“五个中心”联动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