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上海故事,勾勒中国式现代化“申”动图景
信息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24-03-07
3月6日下午3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对中外媒体开放。会场入口,城市宣传手册的一项项经济社会民生数据,勾勒出城市发展的脉动;会场内,这些数字也在代表们的审议发言中转化为鲜活案例、生动故事。
新质生产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播、乡村振兴、城市更新……代表们发言的聚焦点关系国计民生,也从一个个具象剖面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申”动图景,展现出愈发开放包容的上海。
探路破局,培养“干细胞式”人才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抓牢决定性要素。“把AI训练成做题家是科技的进步,把人训练成做题家是教育的落后。我们要把造就一流人才方阵、加快培养紧缺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根本任务。”金力代表的一番发言引发共鸣。
他认为,要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干细胞式”人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加速演进,新领域和专业越热门,知识更新速率越快,应对变化挑战的能力要求也就越高。创新人才应像干细胞那样具有多方面潜力和高素质潜能,主动塑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让做惯广播操的学生跑马拉松,肯定难胜任。要坚持‘目标逆推’,想清楚各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执果索因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袁国华代表聚焦的关键要素是数据。当前,临港新片区被赋予建设“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的重要任务。金融、高端航运、数字贸易等行业中,企业数据跨境需求较为迫切,但国际数据合作模式不够完善。接下来,将进一步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加快打造数字空间基础设施以及新型硬件基础设施,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加强国际数据合作,加快集聚一批国际数据服务企业,吸引境外数据回流和支持数据服务出海。
同样关注数据,张义民代表的切入口更接地气——乡村振兴。他有感于农民因为信息掌握不准确,导致农业生产容易跟风,最终陷入“价贱伤农”的窘境。他呼吁出台覆盖全国的农业App,及时更新发布各地农产品分布特色,让农民高效享受数字时代的便利。
扩大优势,吸引全球投资者投资兴业
金融强国要拥有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金鹏辉代表提出:“要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开放和准入程度,推出期货期权等国际化金融产品,打造上海金、上海油等‘上海价格’,让全球投资者有更多渠道可以入市,有更多工具可以对冲风险,吸引全球投资者到上海投资兴业。”
在他看来,上海在数字金融、科创金融等新兴领域已占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应加大在规则标准等方面的国际合作,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规则制定等方面的话语权、影响力。
顾军代表表示,将加快培育一批千亿元级、万亿元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特别是,依托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稳步扩大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规模。今年将加快建设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打造更加便利的国际商务交流合作平台。
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方面,上海国际再保险交易中心已启动运营,共有15家再保险运营中心以及3家保险经纪公司获批入驻,正推进打造再保险国际板。代表们建议加快出台配套规则,吸引一批国际机构,迅速做大业务体量规模。
激发活力,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准入
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升级的主体,理应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来自民营企业的周桐宇代表看到了实打实的举措。比如,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关键在于如何制定一部务实、管用、操作性强的法规。她认为应聚焦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难题,总结浙江、广东等地的立法经验,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并让广大民营企业理性地反映诉求、提出务实建议,为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凝聚智慧和力量。
特别是,保障民营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竞争,明确涉民营经济公平竞争审查的具体标准,实施主体监督管理等内容。“保障民营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营造统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文化引流,讲好故事也做厚民生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主流媒体如何守住主阵地、进军主战场,仍面临诸多任务挑战。
印海蓉代表在会场分享了与热播剧《繁花》的隔屏互动。《繁花》结尾最后一幕选用了她于1994年在外滩现场报道东方明珠电视塔亮灯的新闻资料画面。没想到,瞬间引爆话题。“电视播放的优质内容在网络上又持续发酵、获得更大的影响。除剧集本身创制水准较高外,传播的覆盖面广也是引起现象级收视热潮的原因。”她这样看。
作为《繁花》剧组的取景地之一,张园也被杭迎伟代表提及。他说,近年来,上海积极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先后涌现出老市府大楼、张园石库门建筑群等一批代表性项目。今年,上海还将大力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完成12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31万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等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他建议进一步探索可复制性强的试点项目,组建专家团队进行专业研究、充分论证,探索可操作、可持续的更新模式,积累全周期、全体系的更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