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上海金融官微 发布时间:2023-12-26 [打印本页] [纠错]
今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冠以“中央”名称的金融工作会议,标志着中国金融发展又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
此次会议不仅首次指出“金融强国”的概念,更首次提出了“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与过去强调的“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相对照,“五篇大文章”为今后的金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记者在一线采访的实际感受是,这几年无论是金融机构的发力点,还是新闻媒体的聚焦点都已经出现了明显变化:不仅仅关注于金融本身的创新,更会从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出发,衡量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含金量。尤其是科创板推出以来,沪上各个金融机构在助力科技创新上频频发力,使出了十八般武艺。
金融活水覆盖科创全生命周期
在“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居于首位。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找准科技和金融结合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今年5月,在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相关部门的组织下,记者连续走访了数家科技创新企业,有的是刚刚起步的生物医药创新公司,面临着大量的研发投入;有的是深耕上海多年的上市企业,正准备要扩大再生产……直面这些科创好苗的实际需求,沪上金融机构则送上了全生命周期的创新服务。
在密集的走访中,让记者记忆犹新的是,一家生物医药的创始人如此描述对沪上一银行张江科技支行留下的第一印象:“我第一次去的时候,以为自己走进的是一家投行。”
这家入驻张江科学城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一直专注于炎症和损伤药的研发,成立仅3年就实现了首个药品项目的许可交易收入,产品线全部来自原研和自有知识产权。但生物医药行业的特点就是周期长、风险高,研发工作又一刻都不能停。尤其在早期,公司还没有形成收入,全部资金都扑在研发投入上。因此,早期获得的金融支持是真的雪中送炭。
走到科技金融最前沿,商业银行首先要打破的就是对科创企业认知的“玻璃门”,精准把脉科创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特征和融资需求。
一个想法、一项技术,从构思、研发到落地应用、走向市场,离不开资金源源不断的支持。而“轻资产”“高风险”“缺营收”等标签的叠加,增加了科创企业的融资难度。这些“痛点”正在上海被逐一击破,银行等金融机构集体发力,高频升级金融产品,匹配科创的“迭代速度”,让金融活水支持覆盖科创企业的全生命周期。
创新探索助力可持续发展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色金融发展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是“双碳”目标背景下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在2025年基本确立“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
继去年获批第一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之后,今年4月浦东新区成立揭牌了气候投融资促进中心,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全面推进气候投融资的体系建设、标准开发、产品创新、产融协同等各项平台工作,支撑区内低碳产业和绿色技术发展。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了解到,浦东全力打造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田”,一批绿色金融首创项目先后落地,颇具示范意义。国内首创聚焦于绿色发展的区域指数系列——中证浦东新区绿色50ESG指数、中证浦东新区绿色主题信用债指数也同步发布,彰显浦东“绿色发展”示范引领效应,也有助于更好支持浦东优质实体产业做大做强。
碳金融建立在碳排放权交易基础上,是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的创新尝试。眼下,上海正在积极稳步推进碳金融市场发展,依托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质押、碳基金、碳回购、碳信托、借碳等方面持续取得突破,积累有益经验。
数字金融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大宗贸易行业,原先传统企业预判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往往依赖“老师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调研和人工经验研判。如今,蚂蚁蚁盾打造了一个承载超6000个行业、近1亿家企业、20亿条关系的“产业图谱”,可以刻画出更全面的客商风险画像,助力企业完成风险决策。
在今年举行的2023全球数商大会上,这一来自蚂蚁数科的产业风控成果入选“数据要素典型应用场景优秀案例”。目前,该服务已经嵌入大宗贸易企业工作流,涵盖客商准入、授信、监控等全流程风险管理,原本需要数日的尽职调查,现在秒级就能完成。
事实上,作为数字经济的血脉,数字金融正成为扩大内需、促进创新创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数字金融快速发展阶段,移动支付、大科技信贷、央行数字货币、智能投顾已跃居世界前列。
在这一领域,上海瞄准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目标,主动把握金融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积极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实践,持续推出成立金融科技产业联盟、设立金融科技股权投资基金、推进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推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等务实举措。未来已来,当金融插上了数据的翅膀,新场景、新生态也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能级提升打开换道超车的新空间。
为百姓提升金融服务获得感
做好五篇大文章,必须不断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其中,加快发展养老金融,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今年实地走访了沪上数家银行的养老金融特色网点。比如,上海农商银行的青浦华新支行不仅专门开辟出“安享小屋”特色功能体验区,为老年客户提供集健康检测、视频医生、数字体验、休闲活动区的一体式服务;在银行网点大堂内,为使用轮椅与陪护的特殊群体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设置了专属等候区域、爱心座椅;在填单台附近,还配备老花眼镜、助听器、语音计算器、填单单据样张放大处理等各类便民服务设施。
前不久,2021-2022年度上海金融创新奖最新揭晓,记者也注意到,一批获奖项目恰恰是践行金融为民,提升金融服务获得感的生动案例。例如,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上海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沪惠保’”项目是上海首个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有助于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更好服务民生。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的“上行惠相伴线上普惠金融服务平台”项目搭建了一体化平台、构建普惠产品体系,助力提升普惠金融业务产能、服务效能。
凡是过往,皆是序章。“五篇大文章”既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也是未来金融政策、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的落脚点,相信在金融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上,将涌现出更多的“上海实践”“上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