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眼中的上海金融|
上海金融不仅有高度 还有温度

信息来源:上海金融官微       发布时间:2023-12-19        [打印本页] [纠错]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是一个很宏大的话题。

提到金融中心,让人首先想到的是陆家嘴。在那里高楼林立,一众金融机构总部集聚在那,涵盖了股票、债券、期货、货币、票据、外汇、黄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要素,上海也因此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

2023年,上海金融市场日益完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不断取得突破、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迈向更高能级。

这些都是上海取得的了不起的成就,也都代表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高度。

回溯这几年的采访报道经历,我却想提一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另一面……

我们拿到的贷款比我能拿到的个人贷款还便捷还优惠。

前不久,我跟着沪上一家银行到位于浦江镇的科创企业进行调研采访。座谈之中,该企业创始人的一句话让我久久回味,企业的态度充分说明了上海金融行业在赋能上海本土科技型企业上面做的越来越好。

类似这样的采访,最近这几年我做了很多。例如,去年下半年我去临港采访了工信部认定的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首批重点支持的专精特新企业——中科新松。

这是一家做机器人的企业,工业机器人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研发是一场周期漫长的攻关,有赖于研发和经营资金的持续投入。在原材料采购、生产设备采购、研发资金、市场开拓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企业面临着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缺口。

我们智能制造产品采取的是按单生产,当自有资金不足以支撑生产的时候,就需要更多快速响应的贷款安排。中科新松总裁杨跞对我说,自己的公司向上海银行申请贷款,从提交材料,到获得贷款只用了5个工作日,这有力地支撑了生产规模快速扩大。

硬科技企业发展的背后,都离不开金融服务软实力的支持。中科新松快速发展的背后,就是科创类企业和上海银行等金融机构相互赋能,共同发展的故事。

可以说,金融服务的创新同样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项软实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向更高能级的过程之中,这样的故事肯定会越来越多。

金融服务的对象也不仅仅是一家家实体企业,金融机构最主要还是面向千家万户、每一位普通的客户。这些年,在积极践行金融为民理念方面,上海的银行业同样做了不少的实事。

还记得此前引发热议的银行取款排队吗?面对难题,上海银行业给出了很好的应答。他们直面客户需求,多家银行纷纷延长运营时间,推出早市、晚市来缓解排队的问题。支行的人手不够,他们就从分行各个办公室抽调志愿者,轮班前往一线网点窗口支援,如此下来,上了热搜的问题很快就得以解决。这当中还有像设立绿色通道等提供给老年客户的各种措施同时被推出,这些都体现出上海金融机构服务的温度所在。

类似的温度还体现在适老化改造。上海农商银行就是一个代表,他们打造百家养老特色主题网点,以老年客群的需求为出发点,完善更多软硬件细节。例如,放大业务指引牌的字号;提升座椅高度、增加有扶手的座椅;桌子改用圆角设计;加装防滑扶手、设置报警按钮的卫生间;增加配备老花镜、放大镜等便利工具;设置书报、棋类等休闲区域;常备轮椅、血压计、医药箱等爱心用品。

这些改造似乎在成为越来越多的银行在网点设计上的标配。除此以外,为网点设置专门面向老年群体的导银员同样令人称赞。每到养老金发放高峰日,在上海银行网点中,总能看到一群身穿蓝马甲、胸挂蓝吊牌的老年导银志愿者,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地协助银行,指导同龄人使用各类金融智能化产品和服务……

此外,本市金融系统党建引领金融服务新就业新业态新市民,首批19个典型案例也充分体现了上海金融的温度。通过党建引领,推动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向新就业群体开放有关设施,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必要的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没电能充电,饭冷能加热服务,体现金融使命担当。

这些采访与报道中遇到的琐碎片段,都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汇成一句话:上海的金融既有它的高度,也还有它的温度。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仅仅是在黄浦江两岸的陆家嘴和外滩,也在千千万万人的口碑之中。

相信未来,当企业家们提起上海,全部会为上海金融业的融资流程快捷高效竖起大拇指,当普通的市民客户提起上海,一项项充满人性化且极具创新的金融服务也都能让他们交口称赞。

这座城市的金融名片也会越擦越亮。就像当下,很多老外感受到中国移动支付的便利之时都会感慨一句“amazing”一样!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