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23-11-22        [打印本页] [纠错]

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这为下一阶段金融业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

有序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

中国人民银行11月19日公告,人民银行会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审查批准“万事网联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事网联公司”)提交的银行卡清算机构开业申请。11月17日,人民银行向万事网联公司核发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

据了解,万事网联公司是万事达公司(MasterCard)与网联清算有限公司在中国境内共同发起设立的合资公司。获得行政许可后,万事网联公司可在我国境内授权成员机构发行和受理“万事达”品牌的人民币银行卡。

继银联和连通公司后,万事网联公司成为我国第三家银行卡清算机构,同时也是我国第二家中外合资的银行卡清算机构。“这是中国金融业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又一标志性事件。”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我国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开放,意味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进入了金融基础设施开放的阶段,这将推动我国境内支付清算市场更好地遵从国际规则、提高服务水平、防控金融风险,对于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金融管理部门应完善全面风险监管体系,提升审慎监管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确保新时代银行卡清算市场开放行稳致远。

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主动有序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比如,大幅放宽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2018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推出了50多条金融业开放措施,吸引外资来华设立超过110家金融机构。同时,积极推进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债券通”“互换通”平稳高效运行,债券市场投资环境持续优化,境外投资者入市投资便利性不断提升。截至2023年9月末,共有1110家境外机构进入我国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持有我国债券3.3万亿元人民币,较5年前增长近200%。此外,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投融资货币、储备货币的功能不断增强,已初步具备了国际使用的网络效应,为境内外主体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货币选择。

外汇领域改革开放也在有序推进。在全国实施跨境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赋予银行更多审核自主权,便利优质企业外汇结算,支持贸易创新发展。截至2023年9月末,全国已累计办理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业务超427万笔,金额超1.9万亿美元。同时支持承包工程企业境外资金集中管理,帮助企业有效盘活境外沉淀资金,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如何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促进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同时,坚持多边主义原则,以建设者、贡献者的角色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加强优质金融服务,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服务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目前在我国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开展的跨境交易总额中,有近一半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主要离岸人民币市场存款近1.5万亿元,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日趋丰富。2022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在SDR中权重由2016年确定的10.92%进一步上调至12.28%,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提高的认可。

货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是国家综合实力和金融市场发展的结果。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认为,人民币逐步走向国际化是我国国力增强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也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接下来应继续稳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步伐加快,经营主体对人民币使用的内生需求增加,同时国际环境也复杂多变。”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局近日发文称,人民币国际化要顺势而为,继续坚持市场驱动、互利共赢的原则,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聚焦贸易投资便利化,不断优化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交易结算等基础性制度安排,增强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为经济主体提供多元化的币种选择,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使用。同时,坚持稳中求进,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开放条件下的风险防范水平,筑牢“防波堤”,保障人民币国际化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稳步推进。

首先,便利经营主体在对外贸易投资中更多使用人民币。继续做好制度设计、政策支持和市场培育,加强本外币协同,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设施建设,使人民币能用、好用。有序推进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围绕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业务创新,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规则,建成海南自贸港、横琴合作区资金“电子围网”。

其次,稳妥有序推进金融市场全面制度型开放。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和准入程度,提高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丰富风险对冲工具,提高外汇交易操作便利性,更好满足全球人民币资产投资者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需求。支持更多境外央行、国际开发机构、跨国企业集团等在境内发行熊猫债。

再次,继续稳步推进央行间双边本币互换和本币结算合作。发挥好货币互换对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和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作用,加强与周边和东盟国家本币结算(LCS)合作。推进人民币对相关国家货币直接交易,支持境外国家和地区发展当地人民币外汇市场。

同时,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完善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供给机制,激发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产品和服务的动力。丰富离岸人民币风险管理工具,满足国际投资者风险管理需要。优化人民币清算行布局,加强对清算行的政策支持,发挥好清算行培育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积极作用。

此外,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监管。强化事中事后监测和非现场检查能力建设,加强现场检查工作。进一步完善跨境资金流动评估预警体系,健全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监管间的配合,提升开放条件下跨境资金流动的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守好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

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二十国集团可持续金融工作,参与国际清算银行人民币流动性安排。今年,中美、中欧还成立了金融工作组,就经济和金融领域相关问题与美欧加强沟通和合作。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深刻调整期,增长缓慢且不均衡,流动性持续收紧、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值得密切关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对话,有助于促进政策协调,共同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全球经济金融韧性,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合作共赢。”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近日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明智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银行通过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多边开发银行等全球治理平台、机制,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和政策协调,贡献中国智慧、展现大国担当、维护国家利益。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我们真诚希望各国间加强对话,深化合作。”宣昌能说,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治理体系处于调整变革的关键时期。人民银行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治理,与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国家保持并强化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对话与协调,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具体来看,一是切实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对话与协调,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增长、风险防范、数字经济、绿色发展、气候变化等重要领域,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二是坚定推进全球金融治理改革,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继续推动份额改革,实现份额占比调整,更好反映成员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地位,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和代表性。三是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坚决反对人为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贸格局,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四是加强绿色金融领域的交流合作。当前,中国正致力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人民银行将坚持绿色、开放的理念,持续发挥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功能,着力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

金融开放,中央金融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