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开市四年这么多变化,都源于这个不变

信息来源:上观新闻       发布时间:2023-07-24        [打印本页] [纠错]

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4周年。4年来,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从首批25家增加到目前的546家,同时在审企业133家,首发融资金额8582亿元,占同期A股IPO融资总额的42%,再融资金额近1355亿元,合计募资近万亿元,总市值已经从最初的不足万亿元提升到近7万亿元。

上市企业数量、营收净利质量、硬科技含量……开市4年来,这块中国资本市场“试验田”不断发生着积极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归根到底源自于一个不变——那就是坚守“硬科技”定位不变。

市场能级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2022年,科创板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突破1万亿元、1千亿元,最近3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30%、59%,居A股各板块之首,已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发展动能。

更值得一提的是,板块“硬科技”含量纯度更高。2022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28%,占营业收入比重16%,远高于其他市场板块。平均每家公司拥有30%研发人员、152项发明专利。

一批打破国外垄断、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卡脖子”企业、代表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科创板产业集聚和示范效应进一步显现。

科创板行业分布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成电路领域上市101家,占同类A股公司的半壁江山,涵盖上游设计、中游代工、下游封装测试以及设备、材料等全产业链,聚集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硅片龙头沪硅产业、国产CPU龙头龙芯中科等多家骨干企业。生物医药领域上市111家,成为美国、中国香港之外全球主要上市地。光伏、动力电池等新能源领域,碳纤维、超导材料等新材料领域,以及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设备等高端装备领域,也集聚了一批特色企业。在科技部组织的56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36家科创板公司参与了其中22项,覆盖基础科研、关键仪器、前沿材料等多个关键领域。

同时,科创板国际化程度稳步提升,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开始参与到科创板市场中。一方面,国际投资者主动积极参与科创板新股发行。其中,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阿布扎比投资局等QFII,先后参与了7家科创板公司战略配售,国际投资者持续加强与科创板公司战略合作。另一方面,国际投资者二级市场持股规模持续增长。2019年科创板开通以来,外资参与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3年6月底,持有科创板股票流通市值的比例由2019年末的0.56%升至目前的3.6%。

市场人士指出,从推动资金、人才等资源向科创领域集聚发挥的作用能级看,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无疑是近年来支持科技创新最重要、最有效的政策举措,这一市场较好发挥了撬动国家及社会资本、吸引优秀创业创新人才、促进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的作用。

制度探索持续深入

在市场积极变化的背后,是科创板制度的持续优化升级。

全面注册制落地后,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工作进一步优化。上交所在“放”的同时加大“管”的力度,督促各市场主体归位尽职,营造良好市场生态。通过审核问询、现场督导、自律监管等全链条监管,科创板审核注册环节共淘汰企业235家,淘汰率29.5%左右,有效减少企业“带病申报,抢跑占位”。

“开门办审核”机制持续完善,科创板审核注册的标准、程序、内容、过程、结果全部向社会公开,上交所以“店小二”精神提升市场获得感。今年以来,上交所接待科创板申报前咨询沟通108次,较去年同期提升了86%;接待在审项目313次,平均每天接待企业2.6家,接听咨询电话超2.6万次。在全面注册制落地的同时,上线“共同推进开门办审核的倡议信”,向申报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董秘等关键人员说明审核流程和联系方式,明确廉洁纪律,减少与申报企业之间的“温差”与“隔阂”。

科创板审核制度进化的同时,交易制度也在创新。2022年10月31日,科创板做市商机制正式推出。这是我国股票市场首次在竞价交易机制基础上引入这一制度,并形成混合交易新模式。业务启动以来,市场流动性、定价效率、活跃度都得到有效提升。

做市股票数量持续增长,做市股票覆盖广度迅速扩大。截至2023年6月底,15家做市商已覆盖150只科创板股票,占科创板股票总数的28%,涉及科创板6大行业,兼顾大中小市值股票,侧重服务流动性稍弱股票。

做市股票价格波动性降低,市场稳定性提升,定价效率提高。日间振幅上,做市股票日间振幅从4.19%下降至3.48%;日内波动率上,做市股票波动率从0.49%下降至0.41%。多做市商共同做市的股票波动下降更为明显,同时有6家做市商共同做市的股票日间波动率下降23%、日内波动率下降22%。在做市商的参与下,市场因短期供需不平衡造成的波动减少,股票价格更加稳定。

指数生态正在形成

科创板开市4周年之际,上交所和中证指数公司发布上证科创板100指数。科创100指数从科创板中选取市值中等且流动性较好的100只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与科创50指数共同构成上证科创板规模指数系列,反映科创板市场不同市值规模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两个指数样本合计总市值占科创板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例约65%。

不久前的6月5日,科创板首个场内风险管理工具科创50ETF期权成功挂牌。巧合的是,6日6日A股市场明显回调,科创50指数收盘下跌2.73%,市场回调过程中,期权市场的避险功能立刻充分发挥,并在市场下行期间降低了现货的卖出压力。

近年来,科创板指数系列产品应用不断丰富。目前,上交所和中证指数公司已初步构建成以科创50指数为代表,覆盖宽基、主题、策略等多种类型的科创板指数体系。截至2023年6月底,共发布科创板系列指数11条,除科创50指数以外,还包括9条主题指数,分别聚焦于科创板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不同区域代表性科创板上市公司,以及1条策略指数,聚焦高成长性科创板上市公司。

这些指数,拓宽了投资渠道,引导更多资金流向科创领域。截至2023年6月底,境内外共有38只指数基金跟踪科创板指数系列,合计规模1171亿元,其中,科创50指数已成为跟踪产品规模排名第三的境内市场股票指数。至2023年6月底,科创50指数境内外产品规模已达到1081亿元,成为跟踪产品规模增长最快的指数。同时,科创50指数产品生态不断丰富,2020年以来,各家基金公司先后在上交所推出8只科创50ETF、2只指数增强ETF,此外,还推出2只场外指数基金以及6只ETF联接基金,为投资者参与科创板市场提供多样化选择。

据悉,下一步上交所和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将持续完善科创板指数体系,重点完善多层次宽基指数,并推出多维度细分主题策略指数,推动科创板相关ETF产品开发,构建指数产品生态圈,便利投资者高效便捷地参与科创板投资。

科创板,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