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 95家上市公司成上海国有经济中坚力量

信息来源:新民晚报       发布时间:2023-03-29        [打印本页] [纠错]

上市公司已成为上海国有经济的中坚力量。上海市国资委透露,自上海市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以来,2020年至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数量从80家增至最新的95家。

上市公司已成为上海国有经济的“基本盘”。目前,上海市区两级共有95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其中境内上市81家(上交所主板73家、科创板3家,深交所主板2家、创业板3家)、境外上市14家(香港11家、新加坡1家、新西兰1家、越南1家)。总体来说,上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具有三方面特点:首先,证券化水平较高。根据2022年半年度财务数据,94家(上海建科于2023年3月13日上市,未纳入财务和市值数据统计)上市公司资产规模约22.36万亿,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63万亿和1221.61亿,占上海地方国有企业该财务指标总额的比例均已达到80%以上。其次,质量效益较优。截至2022年12月底,9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2.23万亿,其中:6家市值超千亿,2家入选上证50,11家入选沪深300。94家上市公司中共有77家注册在上海,占上海辖区内上市公司总数的18.25%,而这77家上市公司在2022上半年所实现的收入、净利润总额已分别达到上海辖区上市公司总额的54.44%、55.37%。第三,资本运作较活跃。上海市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以来,上海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完成30余次资本运作事项,实现资金募集或资产注入超1500亿元。

市国资委积极支持国家和本市重大战略实施,在推进本市国资国企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的基础上,推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改革重组,推动实现国资战略布局的优化调整和国有经济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一是推动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上港集团、上汽集团、上海建工、隧道股份、华谊集团、上海电气等依托已有的控股上市平台注入核心优质资产实现整体上市;国泰君安、上海银行、上海农商银行、上海建科等市属企业先后通过IPO实现了整体上市;现代设计集团、临港集团、东浩兰生集团等先后通过国资系统内“壳”资源调配实现核心资产上市。

二是推动国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改革调整、优化布局。各企业集团立足自身战略,依托上市平台积极开展资本运作,一方面实现业务布局调整优化,如上海机场集团开展资产重组,将浦东和虹桥两大国际机场整合至同一上市平台;又如申通地铁实施资产重组,剥离地铁一号线公司将运营模式由重资产转变为轻资产,业务模式更加市场化,迈开上市公司整体战略转型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实现资源协同整合,如推进锦江资本私有化后重资产剥离及酒店管理资源整合;又如东浩兰生集团将会展类核心资产注入兰生股份,将会展业做大做强,国有资本的实力、活力、影响力显著增强。

三是积极推动国资企业参与科创板建设。充分利用科创板战略机遇,发展新兴产业。目前,市国资委下属国有企业直接投资企业中已有电气风电、和辉光电等6家完成科创板首发,9家拟申报,有望今明两年实现首发。截至目前,市国资委共完成60家余企业的国有股东标识管理工作,近10家企业正在沟通办理过程中,市国资委将继续指导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开展上市方案研究,服务企业做好上市过程中的国有股权管理等工作。

四是积极推动国有金融企业发展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2021年上海农商银行上市后,市属金融企业均实现整体上市。上市金融企业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实施股权激励,激发管理团队和员工活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国泰君安公告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不断推动上市金融企业发行证券和再融资。浦发银行获批发行500亿元可转债,中国太保获批发行GDR,海通证券实现200亿元非公开发行,金融企业资本实力进一步壮大。

上市公司作为上海国有经济的基本盘,上海市国资委坚持“提升资本价值”与“加强风险管控”两手抓,开展推动提高国有上市公司质量专项行动;优化市值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实施股权激励,截至目前,上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共实施股权激励项目23例,其中限制性股票19例,股票期权4例;建立国资平台公司体系优化上市公司治理;做好上市公司风险处置与并购风险把控。

上市公司,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