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外资“跑步”进入中国市场

信息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2-14        [打印本页] [纠错]

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直接投资顺差1838亿元,按美元计值为顺差323亿美元,直接投资持续净流入。“其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1580亿美元,企业‘走出去’总体平稳有序;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1903亿美元,体现了我国在产业链供应链、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方面优势对国际长期资本依然保持较强的吸引力。”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

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商务部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首次超过1.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保持稳定增长。

金融市场也呈现外资“跑步”入场、持续流入态势。据外汇局统计,2022年12月,境外投资者净增持境内债券和股票分别为73亿美元和84亿美元。近期外资参与境内证券市场保持活跃,2023年1月上半月净买入境内股票、债券合计约126亿美元。债券市场方面,据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数据,截至2022年末,境外机构在我国债券市场的持债规模为3.46万亿元,其中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39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速接近25%。股票市场上,近期外资流入规模也持续增加,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已超过150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的净买入额。其中1月份净流入金额超过1400亿元,成为开通以来的最高单月纪录。

海外投资者纷纷增持中国资产,显示出其对中国经济实现强劲复苏的信心。外资看好中国、投资中国,也证明了中国市场的韧性和吸引力。

“这反映出外资看好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前景。”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在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我国的超大经济规模和巨大市场潜力正在逐步释放;随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中国市场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更可预期收益;另外,我国产业体系完备、供应链完整,拥有规模庞大的人才队伍,充满创新活力。多方面来看,我国对全球资本吸引力持续增强。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称,2022年四季度以来,随着国内防疫政策调整优化,国内经济复苏前景改善,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增强,外资重新回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等因素将改善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为全球经济带来动力。在1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IMF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4.4%大幅上调至5.2%。多家国际机构近期也纷纷上调对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野村证券从4.8%上调至5.3%,高盛集团从4.5%上调至5.5%,摩根士丹利从5%上调至5.7%。在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看来,“中国发展极有可能成为促进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在最新数据中已经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复苏的动能积聚。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制造业景气水平明显回升;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9%,比上月上升10.3个百分点,升至扩张区间,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景气水平有所回升。

外资积极增配中国资产的信心也源于中国坚定不移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接受采访时表示,金融开放有助于中国发展质量的提升,也能让世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近年来,我国金融开放进入新阶段,金融市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在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看来,2022年,境内债券市场开放加快,扩大了企业对外自主借债试点。同时,人民银行综合运用数量和价格、总量和结构工具,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境内外投资者信心。”管涛表示。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包括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等。证监会日前在部署2023年工作任务时也提出,要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深化与境外市场互联互通。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国际金融巨头积极推进在我国布局展业。1月份,渣打证券获得证监会批复,成为首家新设的外商独资证券公司,花旗证券、法巴证券等多家外资券商的设立申请也正在审批……近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可以预见,随着市场化程度逐步提升,外资布局中国资产的积极性也将进一步提高。

展望2023年,周茂华认为,一方面,目前全球市场波动剧烈,反观国内,随着国内经济稳步复苏,叠加股市等金融资产估值优势,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持续增强;另一方面,我国外贸将继续保持韧性,人民币能够较好发挥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国际收支将保持基本稳定。对于中国市场的长远吸引力,周茂华充满信心:“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并且稳步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外资有望保持流入趋势。”

中国经济,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