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数字化”“国际化”“碳普惠”三个关键词
上海持续构建绿色金融发展生态圈

信息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22-09-05        [打印本页] [纠错]

2021年8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其中提及,到202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基本确立。

上海绿色金融发展迎来新机遇。围绕“数字化”“国际化”“碳普惠”三个关键词,上海正汇聚各方资源,构建绿色金融发展生态圈,持续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数字化赋能升级

“绿色金融专业服务”更精准、更高效

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对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围绕绿色金融,上海致力于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力争在碳资产管理、碳足迹管理、碳信息披露、低碳技术认证等领域形成全国领先的中介服务体系。在此过程中,依托在金融科技方面的积淀,绿色金融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大展拳脚,以数字化转型撬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首批绿色金融标准,为引导和规范金融机构环境披露工作、创设和推广环境权益融资产品,提供了强有力的标准支撑。围绕“自身环境信息披露和低碳运营转型”“投融资活动的环境效益评价和减碳”两大新任务,蚂蚁集团因时而动,将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与绿色金融中介服务相结合,创新推出“碳矩阵企业碳中和管理平台”(简称“碳矩阵”)。

据介绍,“碳矩阵”以企业碳账户为基础,利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和可溯源的特点,可应用于绿色金融、碳交易、碳资产开发、产品碳足迹认证等多种场景。目前,蚂蚁集团已采用“碳矩阵”完成自身日常碳排放情况盘查和数据管理,并着手将“碳矩阵”推广至园区运营、置业等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企业用户开始携手蚂蚁集团,进一步提高碳管理效率。

欧冶金服基于碳减排场景,以碳减排直接相关的绿电使用场景作为切入点,联合金融机构、高校研究机构等进行产学研合作后,共同建设区块链绿色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实现全过程信息存证,支撑低碳减排效果的计量与核查,结合通宝及供应链票据与直接信贷投放等工具探索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平台为产业生态圈中的低碳减排项目提供关键数据的采集记录以及碳减排计量结果的存证。与碳金融相结合,不仅能够帮助核心企业引领供应链进行减碳和脱碳,还能支持金融机构获取和验证碳减排数量及相关信息,同样也能支持金融机构对开展的绿色金融业务进行过程核查。

德勤中国长期聚焦生态议题,并发布多个有关绿色金融、碳相关研究报告。2021年进博会期间,德勤全球首发“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创新解决方案,包括绿色金融“端到端”服务,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以及可持续发展管理资产与工具、碳税、可持续制造等。其中,绿色金融“端到端”服务,针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对金融业的影响,覆盖贯穿战略、执行、披露全流程,为客户提供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绿色金融战略规划、绿色金融管理体系搭建、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等服务。

同时,德勤中国也开发了绿色金融管理系统,涵盖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管理线上化、系统智能化、应用全面化,将大大提升银行对绿色项目的识别精准度,增强赤道原则项目管理及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及专业决策水平,助力客户节约管理成本,优化业务流程。

提升国际化水平

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贡献“上海智慧”

北外滩临潼路188号,“绿色金融60人论坛”(简称“GF60”)的金字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GF60是非营利性的国际化绿色金融交流平台,汇集全球绿色产业领军机构和金融领域资深专家,旨在推动绿色金融创新与发展,助力实现中国与全球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过去一年里,GF60不仅相继推进《碳市场金融属性的发展与完善》《气候投融资指导目录》《中国气候指数》《基于投资策略的ESG评价体系研究》等课题报告,还与斯坦福大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ichael Spence专题讨论绿色供应链、绿色金融与绿色转型,与中国欧盟商会、中国美国商会对接开展绿色金融专项研讨,共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GF60的成功不是个例。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辐射功能,上海正持续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全面提升上海绿色金融国际化水平,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贡献“上海智慧”。

2021年3月,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上海办公室落户浦东。作为世界上唯一致力于调动100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以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CBI推动在低碳和气候适应型经济快速转型的过程中所需要的项目和资产的投资,目前已发布旗舰系列报告《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报告2021》《中国绿色金融政策2021分析报告》等,并在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支持下,与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选取上海市的典型绿色金融案例,撰写中文案例并翻译为英文,帮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绿色金融的新进展和新亮点。

2021年11月8日,上海期货交易所支持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石油贸易大会在上海召开。作为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配套活动,本次大会聚焦“凝聚新动能,推动国际油气贸易绿色创新发展”这一主题,旨在倡导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解析疫情冲击背景下的国际油气贸易新趋势,探讨油气贸易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新举措。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知名石油公司、贸易和航运企业、金融和咨询机构以及学术研究机构代表近500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

此外,上海也积极引导外资银行参与并支持绿色金融发展——

法国巴黎银行作为联席主承销商参与由中国银行成功定价发行的双币种蓝色债券。这是中资及全球商业机构首支蓝色债券,也是亚洲区域内首支蓝色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已投放及未来投放海洋相关污水处理项目及海上风电项目等。同时,法国巴黎银行作为联席簿记管理人及联席承销商参与支持中国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成功发行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更新版)》项下的全球首笔绿色债券。此次3年期5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在符合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的《绿色债券原则(2021)》的基础上,参考了最新版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募集资金将用于可再生能源、清洁交通、能效提升等具有显著碳减排效果的领域。

汇丰银行则作为联席全球协调人,协助中国银行发行了数笔绿色债券,并赞助支持和协助撰写了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关于《绿色金融在中国》的章节,分享中国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有益探索。

健全碳普惠体系

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

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为了营造“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的良好氛围,引领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碳普惠应运而生,旨在将企业与公众的减排行为进行量化、记录,并通过交易变现、政策支持、商场奖励等消纳渠道实现其价值,正向引导和鼓励企业与公众自觉履行节能减碳行为。

2021年1月,《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明确指出要出台碳普惠总体实施方案,鼓励公众节能降碳。此后,上海围绕碳普惠的创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21年8月,中国银联会同上海环交所及商业银行举办“中国银联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合作签约仪式暨中国银联绿色低碳主题卡发布会”。上海环交所为低碳主题卡提供碳减排量计算支持。截至目前,协助中国银联与17家银行联合发布19款低碳卡产品,发卡量超过100万张。

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瞄准“如何让用户精准找到可充电的闲置桩,如何提供便捷的充电支付,如何高效管理分散且小额的场景”三个问题,与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下属上海电力实业有限公司携手,通过在上电实业拟开发的微信小程序中接入建行上海市分行线上支付产品,实现三个“1”的突破,即用户只需“1”码就可完成充电、支付,操作便捷;企业“1”张账单方便财务管理,充电桩的结算资金统一渠道无障碍汇入公司账户;扫码、充值再充电的“1”站式结算模式有效避免逃单,方便公司管理。支付平台上线不到两周,就完成支付164笔,交易金额6881元。

浦发银行分别建立公司和零售碳账户服务体系,激励企业和个人客户践行低碳行为。其中,企业碳账户的碳积分来源于企业在浦发银行绿色金融业务所对应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不同碳积分累积量对应着不同等级与权益,从基础费用减免到快速审批通道,从绿色金融咨询到绿色财务顾问,为企业减碳之旅插上绿色翅膀。后续,浦发银行将上线“森林商店”,即碳积分商城,帮助客户“点碳成金”。

如今,在上海金融机构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开始加入并参与碳减排行动,上海金融的绿色低碳生态圈正在逐渐形成。未来,上海仍将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作用,营造全社会共同建设低碳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氛围,共同赋能绿色未来。

绿色金融,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