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科技助力科技创新行稳致远
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发布时间:2025-05-22
5月14日,科技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七部门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以下简称《若干政策举措》),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金融服务。
如何发挥科技保险支持创新的减震器和稳定器作用?《若干政策举措》明确提出,要推动科技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一是制定推动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立科技保险发展协调机制,优化支持政策,加快形成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点地区的政策支持方式。二是健全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体系,完善产品、服务创新机制和监管激励保障政策。三是探索以共保体方式开展重点领域科技保险风险保障,开展重大技术攻关、中试、网络安全等风险分散试点。四是鼓励保险资金参与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科技保险正以政策协同和创新产品,在战略产业发展、成果转化等关键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更多创新模式的涌现和政策支持的深化,科技保险将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坚实的风险保障,助力科技创新行稳致远。
科技保险提供保障已超2万亿元
所谓科技保险,是指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推广等科技活动以及科技活动主体,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等经济行为的统称。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创新的步子越走越快,科技保险产品的创新也日益活跃。目前,市面上已有研发费用损失保险、产品研发责任保险、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研发中断保险、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关键研发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等多种类型的科技保险,服务覆盖科技创新从研发到应用的全生命周期,不断加强对科技领域的保险保障和投融资支持。
“截至目前,科技保险提供保障超过2万亿元。科技保险模式不断优化,首台套首批次等保险补偿机制持续完善。”在5月7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将推出8项增量政策,其中一项就是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好地发挥风险分担和补偿作用,支持更多以共保体方式为重大科技攻关提供保险保障,推动研发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兴领域的保险产品,切实为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政策层面的密集部署,为科技保险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今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优化科技保险保障服务。引导保险公司围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其应用推广、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等关键环节,针对研发损失、设备损失、专利保护等重点领域,提供与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相适应、覆盖科技创新活动全流程的保险产品。根据国家科技重大项目保险需求,研发新型科技保险产品,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和相关从业人员保险供给,提升健康管理、养老服务、职业责任等方面保险保障质效。
去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推动建立科技保险政策体系,完善配套支持措施;优化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政策机制;鼓励在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发挥共保体等保险机制作用,提升保险保障能力;丰富研发、中试、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等领域保险供给。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科技保险将从单一的风险保障功能,向“全流程覆盖”的创新生态升级,成为推动我国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技保险加速创新突破
在国家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背景下,科技保险迎难而上,为科技创新“关键一跃”系上“保险带”。
在海南,人保财险落地全国首单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损失补偿保险“崖科共享保”,为40种开放共享科研仪器设备提供约436万元风险保障。该保险首创“共享经济+科技保险”融合模式,通过风险转移机制激活存量科研资源,助力中小微科创企业突破设备瓶颈,形成可复制的“政策引导+保险护航+科技研发”的创新生态闭环,为全国科技园区提供风险管理样板,助推我国在科研资源共享风险管理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在上海,平安财险落地全国首单全球储能系统损失补偿责任保险,为龙头储能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提供了国际认可的保险保障。英大创新开发光伏电站发电量损失补偿保险,为分布式光伏电站稳健运营提供保险保障的同时提供运营监测预警服务,2024年共为新能源企业提供493万余元保险保障。
在北京,中国太保国内首个新材料“中试项目费用损失保险”,实现规模化复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保障;首创“风险监理”模式,依托中国科学院专家资源,对试验过程进行风险评估与整改建议,助力科技企业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
随着保险产品的日益创新,各地补贴科技保险的力度也在持续加大。例如,近日,云南省科技厅公示2025年至2026年科技保险险种,拟将遴选出的387个险种纳入科技保险险种保费补助范围。同时,387个险种中有379个险种拟纳入科技创新券支持范围。科技型企业(独立法人作为投保人)年度最高补助额度为20万元。今年4月,河北省科技厅出台补贴政策激励保险机构开发科技保险专属产品,指导保险公司围绕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点支持对象等开发的科技保险产品为A类保险产品,给予最高50%补贴。今年2月,河南省科技厅、财政厅发布《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度科技保险补贴资金的通知》,补贴标准按照不超过科技企业参加科技保险实际支出保费的30%给予补贴,每家企业每年最高补贴额度不超过20万元。
探索共保体模式破解科技保险难题
为进一步解决科技创新“风险大”“不敢保”的痛点,越来越多的保险机构“抱团作战”,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双碳发展等前沿重大技术领域探索成立共保体,共同护航中国“智”造。
例如,在前不久举行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组织——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正式成立,该共保体由北京金融监管局牵头,由北京地区17家财产保险机构、2家再保险机构及1家保险中介机构共同组建,聚焦服务国家战略与首都产业布局。
记者了解到,该共保体在组织架构上采取“直保+再保”的双层体系,不仅引入人保财险等头部财险公司提供直接保障,同时由中再产险等再保险机构分担风险、提供再保障支持,确保整体承保能力稳健可靠。在运行机制方面,共保体建立了“年度+项目”责任制度,在设定准入门槛的基础上,动态调整成员结构,灵活匹配不同项目的风险特性与保险资源;在服务体系上,通过“财险+中介”的联动模式,为航天企业提供一站式保险解决方案,全面提升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
早在2021年,18家财险公司就共同组建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以下简称“集共体”),共同护航自主可控的“中国芯”。目前,集共体成员已扩展至21家,已备案包含企财险、工程险、责任险、货运险4大类险种共计341款产品,其中主险14款,附加险327款,初步形成覆盖集成电路全产业、全生命周期、全险种的集共体产品体系,累计为30家国内头部集成电路产业客户提供保险保障金额超过4万亿元,赔款金额约3亿元。
此外,集共体还不断开拓保险业服务集成电路产业新领域。一是开发了《国产供应设备应用责任保险》,为下游企业解决后顾之忧,为上游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二是自主研发了国产汽车芯片保险定价工具,设计4类基础费率与15项调节因子,为不同类型、不同测试等级的国产汽车芯片保险提供费率厘定支持,助力提升国产汽车芯片上车应用率。三是升级迭代集成电路领域风险评估量化模型3.0版本,对110条评估细项进一步规范表述,使评价体系更加充实,更具指导性,为后续集共体推动建立集成电路生产企业风险量化评估的保险行业标准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