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上观新闻 发布时间:2025-10-24
在变幻莫测的全球经济图景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正进入一个关键的深水区。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的拓展,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国际性、安全性和引领性的跨境金融生态,成为这座城市面临的紧迫议题。
2025年外滩年会10月23日在上海举行,现场一场聚焦“上海跨境金融服务能级提升:创新实践与国际协作”的高级别圆桌会议,提出了上海跨境金融服务升级的核心挑战:如何在制度性开放、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宏观政策等多维度上,将已有的“个案和试点”逐步开放,使其“制度化、规模化,变得可预见、可持续”。
打造基石,金融基础设施的“上海标准”
上海清算所董事长马贱阳首次披露了上海在金融基础设施领域的成就,为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对标全球最大的清算所——伦敦清算所,我们的外汇清算量比它还多25%,今年大概可以达到200万亿的清算量。” 马贱阳说,这使上海清算所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清算平台,也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值得自豪的地方。”
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是其风控标准已跻身全球领先地位。马贱阳强调,上海清算所的标准已成为全球中央对手方(CCP)的标准,“全球有61家CCP采用的都是上海清算所的标准,大概占市场的99%。” 他将金融基础设施的独特作用总结为国际性、安全性与引领性三个方面,并指出,通过“玉兰债”(境内机构到境外融资)与“互换通”(与香港CMU联通),极大扩大了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机构参与度与范围。
外资视角,超级连接器与自贸区的生命力
现场,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兼副董事长鲁静毫不讳言地指出,以外资银行的视角来看,“上海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在要素市场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上,以及上海的制度型的改革开放上,这两点远远走在中国各个市场的前面。” 她将外资银行定义为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超级连接器”,连接走进来和走出去的企业与金融机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认为上海自贸区是落地最为完整、最“接地气”,且被金融机构用得最广泛的自贸区,是要素市场对外协作的巨大窗口。
同时,鲁静同时也表示,在新的科技浪潮冲击下,传统金融基础设施面临改革,上海也面临着全球激烈的竞争。她建议,上海应放眼全球新型金融中心:“我们看到一些新型的金融中心不断在全球崛起…比如迪拜的DIFC(迪拜国际金融中心),DIFC里创立了从法律到制度完全跟迪拜内陆不一样的创新;还有印度GIFT City(古吉拉特国际金融科技城)、新加坡的Project Guardian(守护者项目)等样本,都是上海应借鉴的对象。”
深度案例,跨越十年的风险管理
在谈及最具代表性的上海跨境金融实践时,鲁静行长分享了一个极具深度的双币种项目融资案例,揭示了上海自贸区和衍生品市场在服务“走出去”战略中的关键作用。
该案例涉及一家中国大型跨国企业在非洲以50多亿美元收购矿产,需要进行长达10至15年的项目融资,在美元降息周期通道中,美元相对很贵,而企业交易的的美元、未来收入的也是美元,而企业本身在授信资源相对丰沛的情况,更倾向于借入人民币,这产生了复杂的货币错配风险。
“在当时,市面上很少有银行能够报得出一个十年期的人民币和美元的一个货币互换的管理工具,工具有,但是报价很难,” 鲁静回忆说。通过与中资银行携手,并充分利用自贸区政策,渣打最终做出了一个双币种银团,并提供了长达10年期的货币互换工具。
鲁静表示,这“很好保障了企业未来稳定的资产负债表”,并认为“没有复制可能性的项目不值得探索”,这个案例为上海金融机构带来了不少启发。
这一成功案例也揭示了上海金融市场发展的潜力空间。中国的债券市场在体量上已是全球第二,但“如果说看衍生产品市场,中国的衍生产品市场还比较初级。” 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对于一个开放的金融市场,是管理汇率风险、利率风险的生命线。
制度化与规模化的加速跑
如何将成功的“个案”转化为“常态”,是上海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级的关键。上海清算所近期在双向融资方面提供了一揽子解决方案。
马贱阳介绍了“玉兰债”的制度化进展:通过上海清算所与欧清银行等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建立跨境联通,打造出一条安全高效、自主可控的离岸债券融资新通道,极大便利了境内机构到境外融资。去年11月推出首单非金融企业“玉兰债”后,今年9月又成功发行了首单民营企业“玉兰债”。截至目前,玉兰债的额度已近200亿元。
截至9月末,北向通、南向通托管余额分别是3400亿和5800亿,同时“互换通”机制的成功,都表明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跨境融资渠道正被制度化地畅通。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仅需要全球最大的外汇清算平台、第二大的托管平台这样的“硬件”,也需要将十年期货币互换、玉兰债等创新经验,纳入一套可预期的、可持续的“软件”支持体系。
显然,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之际,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以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型开放为两翼,力求将试点经验转化为可预期的常态化机制,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