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今起实施,民企关注的出海、人才问题都有回应

信息来源:上观新闻       发布时间:2025-10-21       

10月20日,《上海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生效实施。同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企业座谈会在上海市政府召开。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市委金融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商务委、市科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工商联等多个相关部门,就《上海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贯彻实施听取了多家企业和单位的意见,凝聚发展共识,提振民企发展信心。

民营经济是上海就业主渠道、科创生力军和出海主力军。为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今年5月,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上海迅速行动,推动民营经济地方立法。9月25日,《条例》经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获得全票通过。

据上海市发展改革委民营处介绍,《条例》主要包含公平竞争、投资促进、融资服务、科技创新、对外经贸、规范经营、服务保障、权益保护等方面内容,既细化落实了国家《民营经济促进法》,又坚持问题导向,以立法形式回应上海民营经济发展的痛点、难点。

不少参会企业对《条例》有关对外经贸的规定十分关注。“条例第二十条明确提出,鼓励民企设立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第四十四条提出健全海外综合服务体系,设立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这些条款都为圆通正在推进的全球化战略给出了清晰的发展指引。”圆通速递副总裁张龙武表示,企业国际在营航线达到50条,海外分公司及办事处达50多个,目前正在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出海需求十分强烈,《条例》中多次提到出海服务,让企业倍感振奋。

记者发现,“出海”是这场座谈会最高频的词语。思源电气党委书记陈照平表示,随着企业出口业务不断扩大,2024年业绩实现历史性突破,营收同比增长约24%,海外订单量占比达35%。企业的目标是将海外订单量占比扩大至40%至50%。在这一过程中,思源电气希望政府能够在境外投资审批便利化、专业信息指导、风险预警、对外投资保险、融资担保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为了疏通企业“出海”难点,本次《条例》规定,要健全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助力民间组织链接全球市场;要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依托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民营经济组织开展国际贸易提供通关物流全流程电子化服务;要优化跨境金融便利化措施,按照规定拓宽跨境融资渠道,畅通跨境支付结算渠道;做好国际经贸合规建设工作,由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全球化的培训,拓展跨境服务的功能。

人才是民营企业关注的另一个重点问题。参会企业中有不少是科技企业,高度关注引才育才。上海傅利叶的发言人介绍,企业所处的具身智能领域是一个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的前沿领域,需要复合型人才。自2024年开始,傅利叶已开始探索,并希望与上海多所高校建立联培机制,共同开设课题,共建实验室。

本次《条例》第六十条明确提到,上海支持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与民营经济组织合作,培育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和产业工人。不少企业提出,希望政府能在人才培养、引进上给予企业更加精准的政策支持。

“无论是《条例》,还是今年4月上海发布的《新时代新征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都是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发展导向。”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表示,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深度链接,增强全球化的发展能力;要坚持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深度统筹,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上海要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优的营商环境,持续聚焦民营企业所需所盼所急,全心全意护权益、优服务、促发展,以高水平法治护航民营企业发展。上海支持广大企业家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在上海这片热土上展业兴业,共享城市发展机遇。

 

民营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