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载临港:开放之门,世界之港

信息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布时间:2025-08-20       

东海潮涌,滴水成湖;六载春秋,滩涂化宏图。

2025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简称“临港新片区”)揭牌六周年。六年来,临港新片区从一纸蓝图崛起为制度创新的高地、产业集聚的热土。一座“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巍然立于东海之畔。

据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披露,六年来,临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6%,新增近10万家市场经营主体,累计达到15.6万家。六年来,临港新片区涌现出一批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举措,形成首创性典型创新案例166个,其中全国首创性案例79个。临港新片区境内外上市企业数从2020年的9家增至2024年的17家。

金融与产业同频共振。六年来,700余家金融机构和投资类企业在临港新片区落子成局,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速20%。跨境金融、科技金融、离岸金融加速成势,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国际资产交易平台、国际油气交易平台等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次第落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再添“临港极”。

离岸贸易、跨境金融持续刷新“临港速度”,拓宽城市“厚度”。在“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加持下,数据、制度与产业场景深度耦合,全球供应链于此换挡、提速、再远航。

人气与海风共舞。六年来,临港新片区累计引进、落户人才14.1万人(次),年均增长80%。目前,临港新片区实有人口增至59万——年轻的梦想在滴水湖畔扎根,正长成面向太平洋的浩瀚森林。

潮立东方,临港新片区正以开放之门,迎接下一个澎湃六年。

离岸贸易崛起 企业“走出去”新支点

当上海证券报记者走进位于临港新片区云鹃北路18弄C1栋的临港新片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办事大厅,一面上海云炬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送来的锦旗赫然在目。

临港新片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首席国际发展官高琳茜对记者表示,目前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已承接区内3亿美元以下的ODI备案审批事权,并不断优化备案办理流程,大大提高了办理效率。制度创新加专业出海服务助力,临港新片区吸引了不少企业来开展离岸贸易。

上海香远芯兴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香远芯兴”)就是其中之一。今年上半年,香远芯兴在临港新片区设立了离岸贸易专营子公司,成为临港新片区首批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企业之一。此前,香远芯兴已经在临港布局了产教融合、跨境贸易和软件服务主体,这是企业在临港设立的第四家公司。

一家企业为何要在同一区域接连布局四家公司?香远芯兴集团联合创始人兼执行总裁蔡正东给记者算了内外两笔经济账:对内,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优势明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对外,资金流转更自由便利,离岸贸易实现“秒付”。

“过去跨境结算要等两三天,资金被卡在账上,不仅现金流紧张,还可能因为价格波动错失交易良机;如今依托临港政策优势,可以实时完成结算,同步对接香港地区及欧洲、新加坡等市场。公司预计上半年海外业务规模同比增长超过30%。”蔡正东说。

今年6月,央行宣布在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改革综合试点,以“离岸专营子公司+免审单结算”为核心突破,试行银行在履行“三反”义务基础上,免于办理“事前”真实性审核,直接凭试点企业指令收付,有效解决了离岸贸易的结算效率问题。同时,依托自由贸易账户的功能特性,通过有效落实“二线管住”,实现离岸贸易“一线”资金划转自由便利。

“该政策试点以来,已经有多家企业申请试点,既有外资企业,也有民营和国有企业。业务品种既涵盖晶圆半导体,也包括传统制造业、有色金属大宗贸易等,与临港产业契合度高。部分试点企业已顺利通过‘免审单’模式,凭指令高效完成了离岸贸易资金收付,截至7月底,累计规模约为人民币6.3亿元。”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金融贸易处处长殷军对记者说。

据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披露,2024年全年,临港新片区离岸贸易规模约为247.8亿美元,同比增长87.5%,占全市比重高达46.1%;进入2025年,增长势头依旧不减,第一季度离岸贸易规模约为81.53亿美元,同比增长56.67%。

殷军对记者表示,目前,临港已集聚了超百家开展离岸贸易的企业。除传统大宗贸易企业外,芯片离岸贸易企业和基于制造业全球布局的企业规模也逐步壮大。随着全球生产格局的深度调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形成了“本土总部+全球生产”的模式。

未来,临港新片区将加大力度持续吸引在境外拥有生产加工基地的制造业企业,依托临港离岸贸易平台,打造“全球接单,境外加工,临港结算”模式,进一步释放离岸贸易的增长潜力,推动其规模实现新的跨越。“随着更多试点企业和银行的加入,临港作为统筹在岸与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将进一步吸引全球要素资源集聚,形成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离岸贸易金融生态,这也将直接助力上海不断提升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殷军说。

制度创新支撑 金融与产业同频

滴水湖畔,新落成的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电子屏实时显示着最新的保费数据。中心一楼二楼是对标伦敦“劳合社”打造的交易大厅,三楼驻扎着汉诺威再保险、安盛环球再保险、太平再保险(中国)等再保险行业巨头,随时准备为世界的风浪“定价”。

“这里堪称中国的劳合社,已集聚一批专业再保险机构,包括金融基础设施1家,专业再保公司5家、直保公司再保运营中心17家、经纪公司4家,境外交易席位6家,共同构建了‘分入+分出+经纪’的完整再保险业态。”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金融贸易处再保险专员陈蒙介绍说。

临港新片区国际再保险功能区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今年1月至7月,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场内交易保费规模已达39.26亿元,登记保费超过842亿元,预计今年登记金额和交易金额都有望跃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

金融与产业正同频共振,相互赋能。以国产大飞机“走出去”为例,陈蒙说,临港新片区组织相关再保险机构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风险聚合体,创新解决境内有效承保能力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出口飞机境内承保份额翻一番,达到60%;同时,境内承保价格下降超1/3,还带动国际承保价格下降约1/3。“这种模式既增强了对中国海外利益的保障能力,也为临港再保险机构开拓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实现产业协同发展。”陈蒙说。

2024年10月,交银金租通过设立在临港新片区的项目公司(SPV),以算力中心设备为租赁物,成功开展跨境租赁业务,为注册于新加坡的算力运营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融资服务,开创了金融租赁服务算力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全新范式。

在税制创新方面,临港新片区在2024年4月率先试点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该政策自2024年4月起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实施以来,一年间累计减免印花税1.82亿元,惠及377家企业,覆盖能源、电子、医药设备等关键产业。

走向系统集成 共塑临港未来

临港新片区的天际线仍在向上生长——城市新地标“荣耀之环”沐光而立,熠熠生辉,玻璃幕墙映出滴水湖的粼粼波光。目前荣耀之环及环下中轴广场正在加快工程收尾工作,预计2026年可向公众开放。

业内专家认为,临港的下一个突破口,是从单点试验走向系统集成,打造更加完备的“离岸贸易+跨境金融+数字底座”新生态。

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常任副教授、跨境金融项目主任李江远对记者表示,对于临港正在探索的“非管道式”金融市场开放(跨境债券通、股权通、衍生品通),建议优先选择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交易活跃的ETF等流动性强、风险敞口可控的品种,先面向机构投资者做可兑换压力测试。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展到部分标准化衍生品,并配套“限速撮合,临时限仓”等熔断机制,既给市场弹性,也为监管方留足观察窗口。

与此同时,FT账户已升级至本外币合一,但若要让离岸人民币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税收优惠只是第一步。李江远建议,进一步在会计、法律、托管、清结算四个维度与国际规则接轨:会计上与IFRS深度对齐,法律上明确跨境资产处置的预期性,托管上引入国际公认机构,清结算上实现与国际标准互联,让离岸人民币在本地就有多样化投资渠道。

针对跨境数据,专家认为这是临港未来的关键支撑点。李江远建议,可将LEI、数字身份(eID)、电子提单、电子仓单等统一成“跨境贸易金融数字底座”,并通过修订电子签名法、明确电子单证法律效力,为跨境金融业务的数字化全链条奠定法律基础。

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常任助理教授王雪对记者表示,未来一年最值得突破的“单点”是跨境贸易真实性验证能力。她建议整合海关、航运、港口等多维权威数据,结合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搭建低成本、高效率的真实性核验体系,以此提升银行风控精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形成更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改变已经开始。在跨境数据和金融制度方面,临港新片区率先推动数据安全便捷流动,实施“负面清单+操作指引”模式,印发再保险、国际航运和生物医药等领域操作指引,并准许高济健康、汇丰金科、科戈波特等外资企业开展增值电信业务。

在推动医疗领域开放方面,临港新片区推动跨境医疗创新发展,发布相关实施方案,以典型案例引路,梳理跨境医疗服务运行机制,推动“医”“药”“资”“患”“险”“数据”六大要素协同便捷流动,积极探索更多“医疗+”创新服务,持续聚集国际医疗服务资源,推动跨境医疗创新发展。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制度创新和风险防范处副处长林鹤对记者表示,临港新片区将立足国家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全局,更好发挥临港新片区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的“试验田”作用,成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新的动力和引擎。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