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亚: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的“上海经验”

信息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发布时间:2023-10-09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作为全国首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区坚持制度创新为核心,在贸易、投资、金融、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探索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提供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开放经验。上海自贸区十年蝶变,不断创新、不断突破,金融改革开放是其中备受瞩目的一环。

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以下简称上海总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十年耕耘、接续奋斗,在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构建了“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监管沙盒机制”,并相继探索了一批有利于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创新金融制度,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持续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跨境人民币:勇立潮头敢为先

十年来,上海总部创设自由贸易账户,并以此“监管沙盒”为依托深入探索金融制度型开放,推动人民币可兑换程度提升;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联动建设,提升实体经济服务能级,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

创设有利于风险管理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为自贸区探索高标准金融改革开放提供安全的“电子围网”

创设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账户体系的资金来源、运用和底层资产均为“区内+境外”,通过“二线有限渗透”的设置,为涉外金融改革开放构筑了“电子围网式”生态环境,在便利“一线”跨境资金活动的同时,能够有效隔离与监管涉外金融风险。以自由贸易账户为载体的一系列金融改革创新,一方面有效防范了“一地金融开放等于全国金融放开”的溢出风险,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肯定;另一方面有效实现了全面国民待遇、公平竞争、业绩要求禁止、资金自由转移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落地,营造了自贸区良好的营商环境。经总行批准,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先后向海南、广东、深圳、天津等自贸港、自贸区复制推广。

惠实体。依托自由贸易账户的跨境金融服务显著提升了涉外经济活动主体的获得感。自由贸易账户功能不断拓展,能够提供包括跨境融资、跨境并购、跨境理财、跨境债券等各类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金融服务,并能基于跨国企业、“走出去”企业、“一带一路”建设、离岸经贸等不同业务需求量身定制跨境金融服务方案,在账户内实现本外币资金自由兑换和进出。自由贸易账户启动服务以来,办理本外币跨境收支业务年均增长35%,其中境外非居民企业办理业务年均增长104.1%。

促改革。自由贸易账户搭建的“电子围网式”制度环境风险可控,使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改革难题能在自贸区率先试点破题。2015年开展了以资本约束机制为基础、内嵌宏观审慎调节工具的本外币、长短期、表内外全口径跨境融资试点,便利经济主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幅降低融资和汇兑成本,为全国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推出黄金“国际板”、大宗商品衍生品中央对手清算业务、自贸区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上海保险交易所跨境再保险业务平台等对外开放的金融产品、交易平台,有力支持了上海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防风险。自由贸易账户体系通过分账核算管理,在经济主体跨境资金流动层面引入宏观审慎管理模式,在金融机构层面构建跨境金融风险防火墙,在金融市场层面建立风险隔离带,全方位构建涉外金融安全网,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为细化管理具体风险,建立一系列事中事后管理制度,促进监管思路转型和监管体制改革实践,包括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监测分析和管理体系、适应可兑换的跨境资金流动统计与监测框架、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框架、总量调控和应急管理工具储备等。

不断创新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支持自贸区实体经济发展

上海总部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业务改革创新,着力加强对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为全方位金融开放积累经验、探索路径。

率先行。2014年,上海总部印发《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通知》,从经常和直接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人民币境外借款、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方面推出了人民币跨境使用新举措。其中,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和经常项下集中收付受欢迎度最高。

扩使用。2015年,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印发《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 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建立了自贸区金融改革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拓宽境外人民币投资上海各类金融及要素市场的回流渠道,进一步扩大了人民币跨境使用。与金融市场开放相关的人民币跨境资金流量占比超过75%。

深度推。2016年,上海总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拓展自贸区跨境金融服务功能支持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通知》,基于自由贸易账户打造全生命周期科创金融服务,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基于全功能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服务中外资企业集团在岸集中管理全球本外币资金,助力上海打造总部经济“高地”。十年来,列入上海科创企业名录的企业发生人民币跨境收支年均增长16.5%,全功能资金池结算量年均增长53.5%。

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功能提升带动跨境人民币结算额迅速增长,十年来,区内人民币跨境收支年均增长34%,2023年上半年区内人民币跨境收支占全市39.7%。结算网络继续扩大,截至2023年上半年,上海市银行为境外银行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个数和余额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3%和44%;为境外非居民机构开立NRA账户超过1.2万个,居全国首位。

发挥临港新片区制度优势,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上海总部积极推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先行先试,为新片区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一是在全国率先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用账户。政策落地后,企业无需到柜台办理资本金专户开户手续,通过网银直接办理境内支付,节省提交开户资料、支付业务凭证等成本,加快资金流转,优化外资企业营商环境。

二是启动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试点。境内银行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进一步盘活资产、优化结构,提升资金流动性管理。启动当日就有五家银行办理六笔业务,平均资金成本比国内低0.35个百分点。

三是提升跨境结算与投融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简化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办理流程,突出对新片区重点产业的金融支持与服务,与新片区产业导向形成正向合力。

四是支持金融机构通过自由贸易账户为离岸经贸业务提供国际通行规则下的全链式跨境金融服务便利,为上海稳定全球价值链和离、在岸枢纽创造金融条件。2023年上半年,上海市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开展的离岸经贸业务结算量同比增长156%。

2023年上半年,临港新片区人民币跨境收支同比增长超过30%。其中,企业直接投资相关跨境收支占比超过60%,200多家企业同比增速超过100%,分布在大宗商品、电子科技、装备制造、新能源车等领域,与新片区重点发展产业有很好的贴合度。

外汇管理:初心如磐践使命

自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上海总部以外汇管理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宗旨,大力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积极支持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十年来,先后出台20余项创新举措,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与外债意愿结汇、银行办理直接投资外汇登记等一批创新型制度取得实效,先后在全辖或全国复制推广,极大凸显了自贸区“试验田”的作用。

持续出台创新举措,自贸区“试验田”作用凸显

一是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提高外汇资金收付效率。“让数据跑起来,让体验好起来。”2019年上海总部在自贸区开展试点,在经常项下明确放宽了银行货物贸易电子单证审核条件。自贸区内的银行通过审核电子单证的方式,自主审慎选择区内企业为其办理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业务,过去2~3天才能完成的业务现在15分钟就能办完。后续,相继推出“取消出口待核查账户”等一系列政策举措,越来越多自贸区企业贸易收付实现“秒申请、秒办理”。便捷不单单发生在经常项目领域,资本项目领域的便利化改革也在自贸区大步向前。2019年1月,上海总部在自贸区开展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试点,自贸区企业可凭支付命令直接在银行办理资本项目收入的支付,并经国家外汇局批准将试点范围扩大至上海市。截至2023年6月末,上海辖内已有68家银行参与便利化试点,累计办理便利化支付业务25.03万笔,金额合计360.9亿美元。

二是纾解中小微企业跨境融资难题,精准支持创新型经济发展。2020年6月,上海总部在临港新片区试点取消非金融企业外债逐笔签约登记手续,试点企业只需在其自身额度内办理一次外债登记,流程大为简便。2020年4月,经国家外汇局批准,上海总部允许自贸区内符合一定条件的中小微高新技术企业在5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2022年5月,试点范围扩大到上海全辖,企业主体扩大到“专精特新”企业,额度提升至1000万美元,切实解决了创新企业融资难瓶颈。

三是优化总部机构运营环境,切实提升总部型经济能级。2022年,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启动,实现了集团内部打通、经常资本打通、境内境外打通、本币外币打通“四个打通”,超大型跨国公司财资管理效率持续提升。截至2023年上半年,共有156家跨国企业集团开展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业务,服务境内外成员企业2398家,集中外债额度2323.76亿美元,境外放款额度622.39亿美元。

四是支持离岸贸易集聚区建设,积极培育外贸新动能。上海总部积极在自贸区推动“离岸贸易集聚区”建设,针对离岸贸易的新业态、新模式,基于服务实体、便利开放、交易留痕、风险可控要求,探索便利贸易新业态外汇政策,更好满足离岸贸易市场主体的发展需求。同时,上海总部主动探索和完善适应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管理思路和服务体系。目前上海从事跨境外汇业务的支付机构已有7家,商业银行1家,家数及交易金额均居全国前列。2023年上半年,为全国跨境电商开展本外币跨境结算服务的交易达463.78亿美元,同比增长13.68%。

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探索外汇管理改革系统集成

为进一步提高开放监管能力、探索外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外汇局印发《关于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等部分区域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的通知》,涵盖9项资本项目改革措施、4项经常项目便利化措施,以及2项加强风险防控和监管能力建设的相关要求,高度体现了对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试验田”的重视。

试点以来,上海总部积极贯彻落实试点政策各项要求,多措并举促进政策落地增效,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23年上半年,经常项目累计备案试点银行28家,试点企业148家,累计发生试点业务27198笔,金额238.11亿美元;资本项目参与试点企业68家,办理业务130笔,累计金额162.55亿美元。

一是对标全球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谋划外汇政策创新。为构建与开放条件下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机制积累经验,探索外汇管理改革从管道式开放逐步转向区域试点开放,推出涵盖跨境贸易和投融资的一揽子开放措施,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改革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二是转变银行展业理念,探索“越合规越便利”的办理模式。上海总部积极引导银行以此次试点为契机,逐步树立“风险为本,实质穿透”的管理理念,不断探索并推动业务真实性审核由现场审单向事前尽调、事中监测以及事后核查,由单证形式向主体信用尽职调查和业务风险合理评估的实质合规转型。

三是统筹开放与安全,牢牢守住风险底线。上海总部按照“宽进严管”原则,在事前环节做减法,在事中事后监管环节做加法。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的同时,重抓后台监测管理,做好资金流向流量的国际收支平衡管理,及时捕捉异常跨境资金流动,为各项试点政策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展望:奋楫笃行启新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站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站在自贸区改革新十年的新起点,上海总部将继续深入推进自贸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支持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强制度型开放压力测试

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标国际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压力测试。服务国家战略,提升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能级,打造人民币全球金融服务聚集区,夯实人民币跨境及国际可自由使用的功能支持。鼓励各类中外资金融机构按“本币优先”原则,落实各项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措施,助企避险降成本,更好满足企业跨境投融资需求。充分利用自由贸易账户的自由兑换功能,推动其成为金融服务外向经济的重要载体。

以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政策为契机,全面提升自贸区、新片区离岸贸易、高端航运、保税研发制造等特殊经济功能,打造自贸区、新片区在跨境金融、科技金融等方面的特色竞争优势,加快接轨国际通行规则,参与全球经贸竞争。

以支持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为引领,加强改革创新系统集成

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加自由化便利化金融政策供给,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加大改革创新的系统集成。支持金融机构在强化资本风险约束的前提下创新提供满足海外市场人民币计价、交易、结算、投资、风险对冲与管理相关的各类服务。鼓励满足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条件的非居民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办理与我国或其他经济体的商贸投融资相关业务。进一步夯实自由贸易账户的自由兑换功能,继续支持自由贸易账户框架下的金融集成式改革开放创新。

持续推进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政策落地,落实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举措,支持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建设。支持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发展,支持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进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提质增效,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便利自贸区外籍人才购付汇,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结合自贸区产业发展定位,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支持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凝聚改革开放共识,形成协同推进合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形成自贸区多主体协同、全方位推进的金融创新新局面,加强与地方职能部门等有关各方的对接合作,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形成工作合力,协同推进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政策落地见效。持续跟踪评估政策落实成效,着力推动解决政策落实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更好地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密切关注各地区域改革进展,注重及时吸收推广其他地区好的改革经验。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条件变化,根据宏观政策取向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加强顶层设计与事件驱动联动,以点及面,久久为功,不断深化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推动各项改革措施顺利落地。

强化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为自贸区新片区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做好开拓创新与风险防范同步推进,切实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完善基于自由贸易账户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机制,对各金融机构基于自由贸易账户的跨境资金流动设置嵌入宏观审慎参数调节参数的调控公式,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进一步集合涵盖海关、税收、物流等数据信息的一体化信息化平台监测力量,深入挖掘数据系统监测分析功能,灵活调整监测分析频度,及时掌握跨境收支趋势和波动情况,形成整合挖掘和不断扩展跨境资金流动信息的互动和共享机制,为自贸区承接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保驾护航。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