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发布时间:2025-04-21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共有1160余家境外机构进入我国债券市场,涵盖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权类机构和商业类机构,持有债券总量4.5万亿元,较2024年末的持仓量增加了2700多亿元。境外机构积极来华发行熊猫债,累计发行量超过9500亿元。
上述数据表明,近一段时间,境外机构普遍看好我国债券市场,积极参与人民币债券投融资业务。
强吸引力 境外机构看好中国债券市场
对于外资为何看好中国债券市场,业内专家认为,从实际收益率、避险属性等各方面看,中国债券市场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我国金融市场持续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境内债券市场以其良好的独立性、稳定性和收益性,获得了国际投资者的青睐。”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我国资本市场展现出一定的韧性,这与我国扩内需潜力大、经济韧性强、政策储备充分、市场估值合理等因素密不可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人民币债券价格波动小、回报稳定。同时,人民币债券具有较高的分散化、多元化投资价值,避险功能正在不断增强。”他说。
据富达测算,2024年,中国债券与美国股债、欧洲股债、新兴市场股债的收益率相关性均接近0。
业内专家表示,年内政策工具箱还很充分,可有力应对潜在的冲击和不确定性,这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债市的吸引力。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中国经济潜在增速约5%,显著高于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为全球资本提供了更具前景的回报基础,加之我们的宏观调控空间的比较优势,不仅有能力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也有空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经济环境具备更高的稳定性与更好的可预期性,“增长可持续”与“波动可控”之间实现了较好的平衡。
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持续深化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债券市场总规模已达到183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各方积极推进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推动内地与全球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推动人民币债券成为离岸市场的合格担保品,持续优化中国债券市场投融资环境,成效显著。
自2019年以来,我国债券先后被纳入彭博巴克莱、摩根大通、富时罗素三大国际债券指数,近年来权重逐步提升。当前,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在彭博全球综合指数中的权重已达到9.7%,较4年前提升了3.7个百分点,2024年11月超过日本,升至全球第三。此外,中国国债在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中的权重为10%,中国国债在富时罗素国债指数中的权重已达到10%,是最初预计的两倍。我国债券在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已达到国别最大权重,在其他指数中的权重也超过纳入时的预计权重,这也为我国债市引入了数千亿美元的跟踪指数资金。”有专家分析称,这离不开我国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的持续深化。
推动人民币债券成为离岸合格担保品,包括将“债券通”纳入香港金管局人民币流动性资金安排合资格抵押品名单;优化境外机构入市投资流程,支持央行类机构根据投资管理需求进行非交易过户;推出一系列“债券通”“互换通”优化措施,进一步与国际主流交易品种接轨,延续费用减免安排;重点面向长期投资者加大宣传力度,与境外投资者、基础设施、结算代理人、托管行、行业协会等各类机构开展座谈和交流,赴境内外多地面向主权类投资者开展我国债券市场的宣介;此外,我国与中东、拉美、欧洲、非洲等地区的债券市场联通与合作也在稳步推进……这些政策的落地让我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
当然,中国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仍然有很大的空间。数据显示,目前境外投资者持债量占比仅有2.4%,与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其中,境外机构持有的我国国债约2万亿元,在国债总托管量中占比5.9%)。
“展望未来,支撑境外机构持续增持人民币债券资产的积极因素更多,外资中长期有望保持目前的增持趋势。”业内人士称,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拓展境内外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特别是长期投资者投资我国债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