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通迎来七周年 加速债市国际化进程

信息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4-07-03       

20245月,债券通北向通成交额达9792亿元人民币,日均成交额达466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折射出债券通北向通持续攀高的热度。

73日,债券通已满“7周岁”。作为连接境内外金融市场、促进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7年来,债券通取得一系列开放成果,赢得国内外投资者的肯定。“作为中国债券市场开放的重要里程碑,债券通上线以来,机制不断优化,高度便利性使其成为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的最重要渠道之一,交易活跃度持续提升。同时,互联互通机制在过去10年间不断丰富和完善,推动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彭博大中华区总裁汪大海表示。

七年探索重要桥梁作用日益凸显

20177月,债券通北向通推出,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债券通实施国际通行的多级托管、名义持有等制度安排,通过内地和香港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联通,使境外投资者可以在基本不改变原有交易结算制度安排与习惯的情况下,便捷高效地配置人民币债券资产。在债券通北向通平稳运行4年后,20219月,债券通南向通正式“发车”,债券通实现双向开放。20235月,在债券通基础上,互换通正式上线运行。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债券通优化了中国债市的准入条件,带动了境外投资者数量的增加,投资者结构更加多元,交易也更加活跃。“债券通北向通为外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渠道。”景顺董事总经理、亚太区固定收益主管黄嘉诚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7年来,债券通的规模逐步扩大,中国债市对外开放的广度也不断提升。截至5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22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3.0%。目前,共有1128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其中,564家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入市,821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257家同时通过两个渠道入市。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券交易量约为1.69万亿元,日均交易量约为804亿元。在业内人士看来,债券通推动了外资持有中国债券的规模快速增长,推动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在交易量增加的同时,境外机构投资标的种类也实现有序扩大。除传统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及同业存单外,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信用债、资产支持证券等标的正逐渐被境外机构纳入投资组合。境外机构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范围、程度也在不断拓宽和加深,从最初的仅开通债券二级市场交易,到如今债券一级市场服务、外汇交易服务均有序开展,衍生品交易互换通也上线一年有余。“从债券市场的深度来看,债券通推动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多层次发展,促进了市场的创新和发展。”黄嘉诚表示。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更加关注制度层面的开放。他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7年来,债券通北向通、南向通以及互换通接连开放,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此外,延长境外投资者结算周期、优化完善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债市的资金管理等措施,也进一步增强了外资持债的便利性。  

规模攀升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

除了便利境外投资者,债券通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黄嘉诚表示,债券通引入了更多来自全球的投资者,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降低了中国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债券通也推动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增强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除此之外,股票沪港通/深港通以及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形成的整个互联互通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起,中国债券被逐步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BBGA)、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多元化指数(GBI-EM),202110月将逐步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WGBI)。随着纳入三大指数,境外机构持债规模进入高增长阶段。”明明表示,“特别是20239月以来外资持续大规模净流入,其中,同业存单的增持规模显著高于历史均值,这主要是人民币远期汇率的基差交易增厚了人民币债券资产的汇兑收益,且同业存单与外资需求的匹配度较高。”

随着20235月互换通上线,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更进一程。截至20244月末,互换通渠道下已有58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入市,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资管公司等各类型合格机构投资者,覆盖1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达成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3600多笔,成交名义本金总额近1.77万亿元人民币,日均交易量从上线首月不足3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44月的日均超过120亿元人民币。自互换通上线以来,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持债余额累计增长近8000亿元。

“债券通的开展毋庸置疑为境内外投资人都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投资选择和更加便捷的投资渠道。”黄嘉诚告诉记者。

随着制度和规则的进一步优化,互换通乃至中国债市有望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20245月,互换通推出了多项优化措施,包括新增以国际货币市场(IMM)结算日为支付周期的标准化利率互换合约、延长费用优惠期限等。受访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优化措施更好地调动了境外机构参与互换通的积极性,更好满足境内外投资者的多样化风险管理需求,也进一步降低了投资者的参与成本,将为互换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也会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

“在过去一年里,彭博与相关部门合作,支持了北向互换通业务优化措施的落地,并在彭博终端上线了符合《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标准的中国存量绿色债券清单,以便利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汪大海称。

前路可期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深化

过去几十年间,我国金融开放取得了多个维度的显著成就,包括以股市和债市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制度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制度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化,债券通是其中一项重要成果。当然,目前该机制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目前,外资持有我国债券的结构主要以国债与政前路可期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深化

金债为主,信用债偏少。我国交易所债券市场以企业债、公司债等信用债品种为主,当前境外投资者在交易所的持债规模较小。”明明表示,未来,随着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便利性不断增强,境外机构投资者有望更加便捷、深入地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拓宽其投资范围。

黄嘉诚从简化程序、风险对冲、电子化交易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建议。黄嘉诚认为,境外投资者通过北向通进行跨境投资时对风险对冲策略的需求都比较大。除了汇率风险的对冲需求,利率风险对冲的需求也很大。

“互换通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投资人的需求,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一些细节可以进一步优化。”黄嘉诚建议,除了通过互换通进行利率互换产品的交易之外,也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可跨境交易的范围,从而进一步帮助境内外投资人有效管理投资组合风险。此外,对于投资境内债券市场的境外投资者来说,目前的交易登记程序和债券交割流程都有进一步简化的空间。

在明明看来,对于债券通南向通,未来在额度、投资品种、投资便利度等方面的优化同样值得期待。“展望未来,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开放将持续推进、扩大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渠道和范围。同时,我们应持续加强金融监管能力建设,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管理机制,确保金融开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他表示。

债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