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十年制度创新成果丰硕

信息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9-21       

记者从上海市政府9月1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上海自贸试验区自2013年9月29日揭牌运行十年来,一揽子开创性政策相继推出,一系列突破性实践深入开展,一大批标志性成果持续涌现。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302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中,近一半源自于上海首创或同步先行先试,充分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据介绍,上海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的制度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如推动构建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发布中国首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施外商投资备案管理,在制造业、金融业等数十个开放领域落地一批全国首创外资项目。第二,坚持要素市场化改革方向,增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开拓资金跨境通道,创设本外币一体化运作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率先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等试点,累计开立自由贸易账户14万个,累计发生本外币跨境收支折合人民币142万亿元;提高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设立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等面向全球的平台,推出原油期货、20号胶等一批创新产品,上市全国超过一半的国际化期货期权品种,全国首单液化天然气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今年3月落地。第三,加强政府自身改革,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第四,聚焦产业发展所需创新制度供给,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上线全国首个辅助离岸贸易真实性审核的“离岸通”平台。

自贸区成立十年来,一大批首创性金融制度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复制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以自由贸易账户为载体的金融创新在惠实体、促改革、防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企业创造了稳定可期的涉外金融环境,企业可根据公开透明的规则实现跨境自由汇兑、自主决策,用好境内外、本外币“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建立了事中、事后风险监测体系,促进了监管思路的转型,推动了金融及要素市场的开放;通过分账核算管理,构建了可兑换试点的金融“电子围网”,在防控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由贸易账户启动服务以来,累计发生本外币跨境收支折合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为35%;境外非居民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办理跨境收支折合人民币年均增速为104.1%。

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方面,率先开展人民币境外借款、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等试点,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不断增强,自贸区人民币跨境收支总额年均增长33%。持续深入推进外汇管理改革,先后发布四版上海自贸区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实施细则,涉及创新举措二十多项,上海自贸区外汇管理改革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涉外收支规模大幅增长。2022年,上海自贸区企业涉外收支总额达1.18万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8.5倍。同时,打造临港新片区涉外金融服务创新新高地,推出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取消外商直接投资资本金专户管理、企业一次性外债登记等试点。2022年,启动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一次性推出13条高水平开放措施,至今试点业务规模已超400亿美元。

另据介绍,上海自贸区建设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动力,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凸显,区域发展能级全面跃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22年末,上海自贸区累计实到外资586亿美元,约占上海同期的30%。2022年,区域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21个自贸区总额的30%。

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