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 发布时间:2025-04-08
案例:金融消费者张先生接到自称某保险公司“客服”的电话,对方声称能帮他“全额退保”。正犹豫是否继续缴纳保费的张先生心动了,便按要求添加了对方微信,并提供了身份证号、保单信息、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随后,这位“客服”要求张先生签署一份“委托代理协议”,并以“中介服务费”为由,要求他向指定账户转账5000元。然而,张先生转账后并未收到任何退保款项,反而发现自己的保单被用于恶意投诉。
对此,上海金融监管局提示您:
一、看穿虚假宣传本质,警惕“代理退保”陷阱
非法金融中介通常以“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法律咨询专家”等名义伪装身份,以“无条件全额退保”“国家出台利好消费者的退保政策”“不成功不收费”等噱头和伪造的成功案例吸引消费者,与消费者建立联系后获取信任,通过伪造证据、恶意投诉保险公司等方式诱导消费者退保,并收取高额手续费、服务费或非法占有退保资金。金融消费者一旦陷入其中,不仅会失去保险保障、面临较大经济损失,还可能因提供虚假材料承担法律责任。金融消费者要提高警惕,认清“代理退保”欺诈本质,通过保险公司官方渠道办理保险业务,主动核实业务人员身份信息,避免在非正规渠道退保。
二、充分考虑自身需求,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非法金融中介在代理服务过程中,会向金融消费者索取大量个人信息,使金融消费者面临个人信息被滥用、账户资金被盗用等多重风险。金融消费者应妥善保管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金融账户等重要信息,不轻易委托他人代为办理相关手续,防止被非法金融中介用于信用卡诈骗、网络贷款等非法金融活动。同时,金融消费者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在购买保险产品以及决定退保时,充分了解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除外责任和退保损失等重要信息,全面评估自身需求与风险,谨慎做出决策。
三、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正规渠道理性维权
金融消费者如果因民事纠纷与保险公司发生争议,应采用正规的途径维权,避免代理人员借机牟利。金融消费者可通过拨打保险公司官方投诉热线、邮寄信件等方式进行投诉,或联系专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还可通过仲裁、诉讼等法定途径进行解决。此外,如果发现保险公司有违反监管法律、行政法规等行为,可以向相关监管部门进行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