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01
2024年10月,《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加速资本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功能,联动设立概念验证基金、成果转化基金等,拓展精准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金融业务,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信贷、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打通技术转移机构科技信贷支持路径。
作为金融要素市场完备、交易活跃的金融中心,上海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着眼于科技创新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全生命周期,打造为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和全景化的金融服务,形成了“股权投资专注早期、科技信贷产品创新、科技孵化互动金融、资本市场支持壮大、科技保险保障创新”的科技金融体系。
一、“五大要素”支撑 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一)股权投资专注早期种子投资
“从0到1”的科技创新,着力回答“由谁来创新”问题。科技金融要协助科研人员实现向创业者和企业家转变,助力创业团队获得第一笔资金。上海股权投资重视早期种子投资,2018年初至2023年底,股权投资主要集中于中小规模资金投入,单笔1000万元以下的占43%。2021年起依托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探索实行财政资金立项支持与市场化转股的“拨投结合”模式,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帮助原创引领技术跨越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
在市级财政于2010年和2014年出资设立规模114亿元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35亿元上海市天使引导基金的基础上,上海于2024年9月组建了总规模达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该基金的典型特点是政府引导、长期支持、宽容失败,该资金由市财政全额出资,基金期限长达15年,并且可根据情况延长3年。
(二)科技信贷工具和产品不断创新
“从1到10”阶段的科技创新,解决科技成果“如何用”的问题,科技金融工作通过支持企业持续研究开发,实现早期成果有效转化。上海着力降低科技企业信贷门槛,持续推出科创助力贷、科技履约贷、小巨人信用贷、高企贷等系列产品。截至2023年底,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7.1%,增长规模巨大。积极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如“沪科专贷”“沪科专贴”等再贷款再贴现专项产品,精准助力小微、民营科技企业。
2024年,上海金融机构持续开展金融产品升级创新,以已有产品科技履约贷为基础,推出“科技履约贷B款”作为升级版,贷款额度在1000万元基数上提升至3000万元;贷款期限也从1年延长到至3年。
(三)科技孵化器能力
与金融形成良性循环
科技孵化器提供技术应用场景,通过共性实验设备及孵化团队的有效服务,加快技术验证、中间试验和企业孵化。上海通过深化高质量孵化器建设,挖掘、培育和孵化高科技和高成长科创企业。如新微创源孵化器成立专注于集成电路与生物医药领域的两大概念验证中心,莘泽创业聚焦生命健康领域开展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浦发银行结合数字化和智能化金融工具满足孵化器及其培育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截至2023年底,上海已有近600家创新孵化载体,孵化科技型企业3.3万多家。到2025年,将推动全市建成不少于20家高质量孵化器,示范带动不少于200家孵化器实现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转型升级。
(四)股权投资和资本市场
支持企业成长壮大
“从10到100”的科技金融服务,重在股权投资市场投资高科技,通过资本市场助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上海股权投资市场发展态势平稳,科创板为科创企业创新活动开辟了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的优选通道。为发挥股权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尤其是科创板)的作用,上海建立了科技企业上市培育库,助力科技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上海股权投资当年案例数量为1130起,以2472.27亿元的投资金额位居全国第一。市辖区内集聚了A股上市企业444家,总市值达到7.82万亿元。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93家,市值达到1.43万亿元。
(五)保险业布局未来产业
培育的保障机制
上海财产保险行业深入钻研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探索适应科技创新风险特征的经营机制,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全过程的关键风险节点。财产保险业持续推出“科技企业短期贷款履约责任保证保险”“生物医药人体临床试验责任保险”“生物医药产品责任保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新材料首批次保险”“科技企业创业责任保险”等产品及保费补贴政策,为科创企业定制全链条金融方案,助力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获得资金支持。
2024年,上海财险业主动聚焦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重要产业全链条,精准匹配企业定制化的保险需求。发布首期《上海市科技保险产品目录》,构建“1+3+6+174”科技保险产品体系。财险业实现科技保险保费收入50.6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超25万亿元。
二、营造投资创新环境 助推科技创新“耐心资本”
2024年,上海加大政策调整力度,加速政策环境营造力度,着力强化科技创新“耐心投资”打造,激发股权投资行业聚焦早期项目、高科技、硬科技热情。据清科研究中心《2024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研究报告》,上海位居2024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城市投资活跃度排名榜首。
(一)政策环境
助推科技创新“耐心资本”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及市国资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上海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务管理办法》等政策,设立规模超百亿元的市级早期硬科技引导基金,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支持高校院所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新设上海市未来产业基金,重点投向处于概念验证和中间试验等早期阶段硬科技领域和未来产业。打造适配科创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金体系,培育开放协同的基金生态。探索未来产业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阶梯化让利机制。
(二)天使投资
做科研人员创业的“真天使”
市科委通过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鼓励试点单位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全部赋予给科研人员,突破产权激励制约成果转化的制度瓶颈。2024年,上海位列长三角投融资事件及金额之首,私募股权投融资市场中的初创期项目投融资事件数占比达51%,同比2023年提高9%;聚焦高科技领域的投融资事件占比为67.4%,30余个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衍生企业完成融资,如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团队研发的“存算一体芯片”项目,获得了500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
(三)创业投资
当科技创新企业成长的“好助手”
上海科创投管理和参与基金的规模超过700亿元,利用自有资金直接投资科创基金近50家,利用集团自有资金,投资早期、早中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投资项目近200个。创投机构建立产业协同网络,推进上下游企业联动互通,采取“补短板”投资逻辑,在半导体设备、医疗机器人等硬科技领域的投资占比达65%。如联影医疗联合红杉资本打造“医学影像创新联盟”,通过订单绑定、技术验证等方式降低初创企业市场风险。
(四)国资基金
主打硬核科技企业的“耐心资本”
上海国资投资公司新设未来产业基金,规模人民币110亿元,投向早期阶段的硬科技及未来产业,允许单项目投资周期延长至10年,重点支持脑机接口、核聚变等前沿领域。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合计募集规模达人民币890亿元,有序扩大上海市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基金规模。国资投资机构建立容错考核机制,对符合战略方向的投资,允许30%以内的亏损豁免考核,2024年已有3家机构获批适用该政策。
(五)资本循机制
打通多元化科技投资“退出通道”
投资科创企业的股权投资基金通过IPO或并购退出渠道实现多元化退出。科创板新增23家硬科技企业上市的上海企业,占全国科创板IPO数量的35%,平均估值溢价率达行业2.3倍。上海天使投资基金被投企业中,初创期企业逐步成长壮大,2024年共有20家企业完成IPO上市,其中8家企业登录科创板。设立长三角硬科技并购基金,激活龙头企业并购重组,推动龙头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如商汤科技收购自动驾驶芯片企业熠芯电子,实现技术协同与资本退出双赢。
三、打造“三角飞轮” 科技投资补足短板
上海通过政府引导投资,打造热带雨林生态,赋能硬科技创新资源,初步构建科技、投资和产业飞速发展的“三角飞轮”,补足了专注投资早期基金缺乏、长期资本募集渠道不通和金融要素联动补足的短板。
(一) 政策引导分层分类精准投资
为引导国资基金发挥促进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加大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力度,助推国有资本成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和“战略资本”,上海对于早期项目侧重风险分担(如政府劣后出资),成长期引入市场化对赌条款,成熟期通过并购重组提高流动性。区级层面加大股权投资转投高科技力度,争取项目尽早落地开花。目前,上海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注册在长三角区域数量排名第一。
(二)尽职免责营造热带雨林生态
市国资委员会和金融办公室在省级层面首次建立国资基金考核评价及尽职免责制度,对落实国家或本市重大战略项目和处于研发阶段或备选技术路线项目出现的风险或损失,设定不同评价指标,达到条件的免于追究相关责任。政策制度推进国资成为创投市场的主力军,营造了“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如上海张江科学城已集聚120家硬科技投资机构、40个专业孵化器及12个大科学装置,形成“基础研究-中试-量产-资本化”的一站式链条。
(三)立足全球赋能硬科技创新资源
市科委联合上交所建成“硬科技企业数据库”,利用AI算法动态评估技术成熟度与投资价值,解决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上海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所投早期初创项目占比超70%,单笔投资金额集中在100-500万区间,累计投资高校院所科学家创业项目(如柏全生物、穹彻智能等)已达数十家。升级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全年新增境外资本50亿美元投入本地硬科技基金,如红杉中国、高瓴等机构引进海外技术团队服务高科技企业。
■ 作者:刘群彦,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中心研究员、总工程师。冯天宇,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中心成果转化专员。孟振伟,上海高知汇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