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科技金融体系

信息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25-02-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逐步形成以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股权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基本架构的科技金融体系,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与之相伴,锚定科技金融存在的堵点痛点发力,为不断发展完善科技金融体系积累经验、提供方案。

堵点痛点——

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科技博弈进入战略性相持阶段。新形势下,科技金融体系在支持创新方面有以下几个发力点:

从微观层面看,有必要提升科技金融供给与实际需求的匹配度。一方面,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观念导致政府资金主要投向风险相对较低的成熟期科技型企业;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中介稳健运行的理念和风险管理的需求与科技企业轻资产、高风险的特点相悖。

政府具有显著的产业谋划优势,在扶持关键产业上总揽大局;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上具有专业优势;科技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基于不同主体的能力和视角整合,可着力促进资金链与创新链协调耦合,提升科技金融效率。

从中观层面看,有必要推动科技金融更好地支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但目前规模相对有限。尤其是未来产业的整体发展呈现规模小、数量少的特点,导致政府主导下的引导基金和大型科技信贷投无可投、贷无可贷。这一状况需要改变。

从宏观层面看,科技金融需进一步得到配套制度和政策支持。科技金融的迅猛发展离不开与之匹配的科技体制与金融体制。从科技体制来看,应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从金融体制来看,科技金融顶层设计之间的沟通存在堵点,科技金融应进一步协同发力,着力提升系统谋划能力。

实践探索——

近年来,上海逐步形成了科技企业、政府与中介机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科技金融生态。

科技信贷方面,上海科技信贷余额在2023年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52.14%。科技信贷体系逐渐建立,“3+X”科技信贷系列产品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风险投资方面,上海风险投资市场蓬勃发展,整体规模稳居全国前列。这些资金支持了硬科技发展,坚持围绕三大先导产业深入布局。

资本市场方面,培育上市企业成果显著,资本市场支持科创作用凸显。同时,新三板、新四板蓬勃发展,优质中小企业层出不穷。

科技保险方面,积极利用保费补贴政策分担创新风险,享受补贴产品类型日益丰富,科技保险覆盖范围持续增大,涵盖生物医药、船舶制造、人工智能等多个高风险高创新的行业。

同时,上海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加快改革试点步伐,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和可借鉴、可扩散的经验。

比如,探索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的股权投资试点。一方面,AIC股权投资协调地方政府的发展目标,有助于实现银政企三方共赢;另一方面,AIC股权投资能够整合不同参与主体的能力,利用商业银行广泛的全产业信息优势支持真科技、硬科技企业。

经验启示——

一是政府引导市场,形成科技金融发展合力。

政府更多承担“投早投小”的责任,以思维转换明确自身具有引导社会资本的巨大潜力。同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科技金融投资免责机制,消除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

同时,持续扩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投资子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以更好发挥国有银行的信息优势和专业优势,支持科创企业发展;优化资本市场各板块的功能定位,满足不同阶段科技公司的上市需求,增强市场对科技企业的容忍度,以进一步疏通股权投资的退出渠道。

二是把握产业布局,引导科技金融投向未来产业。

政府要有前瞻性部署,把握产业布局,壮大未来产业市场主体,优化传统产业与未来产业的资金供给结构。以国有企业为突破口,发挥国有企业的压舱石作用,实施国企、央企的未来产业战略性计划。

三是强化顶层设计,为科技金融提供良好制度环境。

强化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加快完善专利法、商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违法惩治力度。

健全科技金融监管制度,从灵活性和有效性两方面考虑,兼顾科技金融的风险与发展。建立健全中央科技办和中央金融办的对接机制,加强金融监管部门协调联动。

 

科技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