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加速向“主动合规”转变

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发布时间:2025-02-28       

2025年开年以来,数张千万元级银行大额罚单引发关注。尤其是近期4家银行因多项违规行为被罚没近亿元,释放出金融监管“长牙带刺”继续深入的强烈信号。

回顾2024年,梳理数据发现,在金融持续严监管态势下,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以及国家外汇局共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各分支机构)开出1981张罚单,涉及商业银行主体约380家,被罚没总金额约13.97亿元(以处罚公告日统计)。

从节奏来看,去年下半年开出罚单数量更多,显示出全年严监管趋势持续。具体来看,去年上半年开出罚单968张,被罚没总金额约7.38亿元;下半年开出罚单1013张,被罚没总金额约6.59亿元。但若与2023年同期相比,2024年罚单数量和罚没金额均有所下降。

从受处罚原因来看,信贷业务违规仍然是监管重点,超六成罚单与此相关。此外,商业银行违规事项主要涉及账户管理、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执行监督不力、未形成有效风险控制、违背审慎经营原则等方面。与不良资产和代理销售业务相关的违规问题也受到监管的关注。

业内专家认为,严监管会成为金融业监管常态,进而促进金融行业更加规范化、透明化,推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提升,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增强市场信心。

罚单数量整体下降

总体来看,2024年,1981张罚单数量和13.97亿元的罚没金额均较2023年有所下降。

分析原因,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严监管效果显现,长期的严监管促使金融机构更加重视合规,主动减少违规行为。同时,金融机构加强自我约束,更加注重内部风控和合规管理,主动预防违规情况。另外,也可能反映了监管重心转移,监管部门可能正在调整策略,从“重罚”转向更多预防性监管。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刘晨表示,银行业罚单数量和规模均有减少,不仅反映了监管部门近年来围绕重点领域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也体现了银行业正在严监管、强合规的主基调下加速重构,实现从“被动监管遵循”向“主动合规”转变。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大额罚单数量有所减少,2024年,商业银行超千万元罚单仅有5张,而2023年仅上半年就有14张。

但百万元级罚单数量不减,2024年,金融机构共收到301张百万元级罚单,其中超八成金额在300万元以下,单张金额500万元以上的仅有13张,最大的罚单金额893.4万元。

“银行也要从大额罚单中进一步领会监管‘长牙带刺’的信号,坚决做好内部合规风控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员工的合规意识,塑造全员参与的合规文化。”刘晨表示。

中小银行受重点关注

从机构类型来看,各类商业银行都有涉及,尤其是中小银行被罚次数最多。

2024年,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共收到600张罚单,涉及金额约4亿元,收到罚单数量最多。较为典型的是湖南溆浦农村商业银行因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管理规定等被中国人民银行罚款1310万元;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因线上消费贷款资金流入证券领域等多项事由,被金融监管总局广东监管局罚没800万元。在中小银行中,还有293家村镇银行被罚没1.37亿元。但从被罚金额来看,单张罚单均不超过200万元。

城商银行收到283张罚单,涉及金额2.55亿元。其中,珠海华润银行因刚性兑付代销资管计划,收到金融监管总局珠海监管分局700万元的罚单。

国有大型银行共收到罚单464张,涉及金额2.7亿元,其中最大一张罚单金额1050万元,为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对某国有银行上海市分行开出,违规事由包括理财资金投向结构化债券业务、风险管理与控制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股份制银行收到罚单267张,涉及金额2.55亿元。

此外,3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共被罚没3088万元。收到的51张罚单几乎全部涉及信贷业务。外资银行被罚1248万元,14张罚单多与跨境业务及资本项目资金收付有关。

值得关注的是,9家民营银行被罚没3637万元,其中包含千万元级别的罚单。

机构合规管理能力仍待提升

从违规事由来看,2024年,信贷业务违规仍然是最主要的违规事项,尤其是各类贷款违规行为,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从数据来看,中小银行更是频频“踩雷”。违规发放贷款、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反复出现,其中,违规发放贷款导致的罚没金额高达2.13亿元。在一些案例中,信贷资金被挪用于归还贷款、利息、偿还银行承兑汇票垫款等用途。

对此,刘晨分析认为,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业务流程长、环节多,始终是银行业合规审查的重点区域。而银行业下一阶段可以依托技术手段不断完善信贷风控体系。近期DeepSeek的崛起为银行完善信贷风控模型、提升风控精准度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特别是其门槛较低的特点也为中小金融机构创造了有利条件。

代销业务受到更严格的监管。银行理财和保险代销业务相关违规等事项在罚单中频繁出现。2024年,中国证监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出19张罚单,违规事由主要与基金销售业务有关。例如,存在未对销售基金产品准入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缺少合规风控人员、基金销售业务负责人未取得基金从业资格、销售人员违规承诺收益等情况。

整体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及的违规事项更趋多样化。“多样化的违规事由反映出机构合规管理的复杂性增加。”曾刚分析认为,同时,也体现了当前严监管环境以及更趋全面、细化的基层监管实践,由于监管的全覆盖和精细化,使得监管部门覆盖面更广、更加注重细节,各个领域、各种不同类型的违规行为都受到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监管部门多次开出了涉及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的大罚单。非洁净处置不良贷款、重组掩盖不良贷款、违规上调不良贷款风险分类等让不良贷款“躲猫猫”的行为五花八门。500余张涉及账户管理、未披露信息的罚单也凸显出监管部门在打击洗钱等违法金融活动的从严态度。

2024年,涉及信息科技业务的罚没金额有所增长。在刘晨看来,这表明金融机构面临的科技风险形势依然严峻。伴随内部合规风控体制持续完善、技术手段赋能加快、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不断深化,银行业整体合规经营和风险防控能力有望持续提升。

严监管态势持续

展望下一阶段,业内专家认为,强监管、严监管态势将进一步持续和深化。

“金融严监管是为了构建更加健康、稳定的金融体系。”曾刚表示,面对可能会逐步从“严”向“精”的金融监管,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调整业务结构和发展战略,并提高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水平。

针对重点监管的信贷业务,曾刚为商业银行提出了具体的整改建议:一是强化内控机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二是提升合规文化,将合规意识融入企业文化,从上至下贯彻执行。三是优化激励机制,改革绩效考核体系,平衡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四是加强培训教育,定期开展合规培训,提高员工专业素质。五是技术升级,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风控能力。六是完善尽职调查,加强对借款人的背景调查和信用评估。七是优化业务流程,简化合规流程,在提高效率的同时确保风险可控。

“当下金融严监管态势是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锚定建设金融强国目标等政策基调的延续。”刘晨表示,年初,金融监管总局召开的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也作出了“持之以恒强监管”“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增强监管质效”等重要部署。金融机构要深刻认识到,严监管不是短期运动式治理,而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治理。未来,严监管态势仍将持续,预计在保持严监管常态化的同时也将更趋向前瞻性、精准性和协同性。

银行业,合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