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贷款首破2000亿元,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
—— 助力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建设

信息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23       

一个月前的纽约,联合国举办首届发展融资双年峰会,力图凝聚多边力量与国际金融体系,应对可持续发展目标资金缺口。

一周前的上海,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上,多方金融人士携手共商,希望为全球可持续治理注入“中国动能”。

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从全球视野到中国实践,绿色金融都已被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手段。

近日,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绿色贷款规模实现跨越2000亿元的历史性突破,成为该行服务实体经济绿色转型、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最新成果。

“十四五”期间,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构建“顶层设计—机制保障—产品创新”三位一体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推出“建碳贷”“碳数贷”“碳易贷”“绿能贷”等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持续加大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低碳转型、生态修复等重点领域的精准滴灌,助力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建设。

战略重构 深度融入绿色基因

前不久,明晟(MSCI)、香港品质保证局等主要国际ESG评级机构陆续公布建设银行2025年ESG评级结果。建设银行MSCI ESG评级为AAA,成为唯一获此最高评级的国有大行及全球市值前十大银行;香港品质保证局可持续发展评级结果上升为A级,是中国内地银行业最高水平。

国际评级突破的背后,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作为全行绿色金融创新的重要试验田和贡献者,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该行始终将绿色金融作为战略发展核心,深刻把握“双碳”目标下的时代机遇,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扎实推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绿色金融对银行而言,绝非简单的绿色信贷增量,而是一场事关组织架构、价值导向、风险管理、数据治理等多维度的深刻变革。从体制机制层面建立起“强内核”,是“总控”这场变革的关键。

今年年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印发《关于加强上海金融业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推动和规范辖内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发展,壮大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

为全面落实绿色金融战略部署,上海市分行专门成立绿色金融委员会,以此为该行“双碳”战略实施与绿色金融发展中“战略目标制定、业务规划部署、资源配置优化、监督检查落实及考核评价实施”的核心决策平台。通过制定议事规则、议事程序以及推进工作机制,依托月度沟通、柔性协作等机制,打破条线壁垒、整合资源优势,系统性推进落实绿色金融各项工作,凝聚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

今年以来,绿色金融升级为该行“一把手工程”,分行党委将绿色金融确定为2025年上海分行书记项目,专项制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书记项目实施方案》,紧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聚焦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设定实现“绿色金融增长目标、加强绿色队伍建设、夯实绿色金融基础管理”等三项预期成果,系统部署12项实施举措,涵盖支持重点领域转型、打造绿色服务品牌、提升创新能力等,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驱动力,推动绿色金融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加强统筹规划,研究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战略三年规划(2025年—2027年)及年度绿色金融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规划实施路径、配套保障措施,内容涵盖战略协同发展、打造绿色服务品牌、提升创新能力等重点维度,为全行绿色金融发展提供系统性战略指引。此外,通过制定绿色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绿色金融专业团队、开展绿色金融识别等专业培训、实施专项激励与劳动竞赛等多元化举措,加强绿色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绿色金融创新步伐。

金融创新 构建多元产品体系

战略架构的优化与顶层协调的强化,迅速转化为因地制宜开展绿色金融创新的新成果。

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紧跟《上海市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案(2024—2027年)》,重点支持六大重点绿色低碳转型领域、15项重点应用场景信贷需求,先后推广应用“建碳贷”“碳数贷”“碳易贷”“绿能贷”等新产品,打造绿色金融应用新场景,构建起服务多元化主体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全力赋能上海市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绿色转型发展。

立足上海,如何推动科技与绿色金融深度融合?怎样推动转型金融实践落地,以服务于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绿色化升级?如何加快提升绿色金融的国际化水平?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对这些前沿命题的探索,正加快演变为全国绿色金融领域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

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沙漠绿洲,到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的丝路古道,康恒低碳静脉产业园在海外市场遍地开花,成为中国力量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与能源转型的生动注脚。

其加快海外拓展的足迹背后,有着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的金融助力——8月28日,该行协同建行亚洲,助力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落地中国垃圾焚烧行业首笔可持续挂钩银团贷款。在此次合作中,建设银行等银团参与行共同签署了此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银团贷款协议,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与建设银行亚洲充分发挥境内外协同优势,依托建设银行上海全球金融服务中心及其绿色国际金融服务经验,为本笔银团贷款提供了关键支持。

该银团贷款特别设置了符合康恒环境可持续发展核心战略的关键绩效指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将贷款利率与其挂钩,进一步激励企业提升运营效率和环境表现,让融资工具成为企业绿色发展的“助推器”、向市场展示可持续发展承诺的“金信号”。

康恒环境是全球最大的垃圾焚烧设备与技术提供者。在技术创新与可持续金融赋能下,其海外业务进展迅猛。截至6月,企业已中标12个国际投资项目,预计总处理规模约1.5万吨,项目覆盖东南亚、中亚、中东等地区,有效助力当地固废管理和清洁能源转型,助力全球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

小微企业的绿色转型事关国家“双碳”目标的微观落实与绿色产业链的整体韧性。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为其“量身定制”绿色金融产品,推动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成为小微企业切入“绿色赛道”的金融伙伴。

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联合碳衡科技推出全国首个面向小微企业的碳服务普惠金融项目——“碳数贷”,依托“碳足迹”画像客群,可用于购买碳足迹与碳中和的核算认证服务、绿色电力证书与碳信用证书等碳交易产品,帮助小微企业解决绿色转型资金压力大、碳管理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目前已服务多家企业进行低碳转型并取得良好成效。6月2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碳数贷”项目作为推进碳足迹管理在金融领域创新应用的重要实践之一,被收录为全国典型案例。

此外,针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设备、充电桩建设等领域民营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创新推出全国首个小微企业分布式光伏固定资产项目贷款——“绿能贷”,重点支持小微企业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及设备购置,进一步加大对分布式光伏行业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实现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有机融合。

要实现“双碳”目标,仅支持“纯绿”项目远远不够,钢铁、水泥、化工、航运等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同样需要强力的金融支撑。有业内专家认为:未来,可持续金融领域的最大风口将是转型金融。在此趋势下,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积极推动转型金融产品和模式的创新与落地。

作为宝武集团长期的金融服务银行,在得知该集团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部署后,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第一时间跟进,与其探索绿色金融合作新模式。经过多轮沟通后,该行将绿色低碳供应链作为突破口,与欧冶云商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欧冶工业品公司合作,创新推出脱核供应链——“碳易贷”业务。通过系统直连搭建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实现碳足迹管理信息交互,秉持“增绿即增贷、降碳即降息”的创新理念,为宝武上游及下游供应链场景,提供全流程线上操作的融资服务,推动钢铁供应链“由棕向绿”转型升级。

此外,3月20日,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与由欧冶云商运营的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合作,共同推出了上海市首个面向大宗商品供应链场景的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脱核链贷”e销通,并向上海北铭高强度钢材有限公司发放了该产品的首笔融资款项。此次合作基于建行“脱核链贷”e销通产品,精准聚焦核心企业下游链条企业面临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额度不足等关键痛点,以绿链平台的碳足迹报告为切入点,借助建行在脱核链贷产品风控体系方面的优势,定制化设计了符合钢铁产业链发展需求的货物盯市机制和货权物流监控体系。通过一系列数字化、模块化的产品模式创新,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核心企业下游企业的融资难题,并利用绿色金融的价格发现机制,激励供应链上的借款企业积极披露碳足迹数据,为构建完善的钢铁行业碳评价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中国宝武欧冶云商绿碳事业部总经理徐少兵介绍道:“本业务在正式上线的2周内,就有30多家用户提交申请。预计业务稳定运作后,每年将会给予欧冶云商平台上中小企业约50亿元的绿色金融支撑,将推动钢铁行业碳中和转型路径由制造端延伸至销售端。”

生态共建 助推全面绿色转型

今年6月,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挥国际绿色金融枢纽作用 助力美丽上海建设的通知》。《通知》要求,各金融机构要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区域碳市场作用,推动碳普惠体系建设,开发基于环境要素的金融产品,丰富绿色投融资产品。

“建设银行是国内首批将碳排放权纳入合格押品目录的银行,其创新产品精准匹配国家碳市场扩容政策,帮助我们盘活了27万吨‘沉睡’的碳配额资产。”一家航空运输企业投融资管理部专员表示,在对比多家金融机构的方案后,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提供的绿色金融方案脱颖而出。

他所提到的“创新产品”就是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推出的“建碳贷”,其最大的创新点在于联合优质券商,设计“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融资+配额质押”双轮驱动方案,围绕企业持有的碳资产,由建设银行为客户提供碳资产质押贷款融资,券商以交易形式为融资提供碳交易风险缓释,支持节能减排企业或项目将碳配额转化为流动的金融资源,为企业搭建“融资+风险缓释”的闭环。

在此次合作中,建设银行为企业搭建了绿色通道,从方案对接到放款仅用了10个工作日,成功为企业发放1000万元的“信用+碳排放权质押”组合融资。“建碳贷就像一个绿色价值转化器,它不只是资金支持,更以其懂行业、懂转型的专业素养,从碳配额质押登记、价值评估到后续处置交易,全程护航,帮助我们打通了‘碳资产—资金—减排投入—碳资产增值’的正向循环。”

“建碳贷”的应用充分诠释了多方协作的绿色金融生态在推动产业低碳转型的重要价值。一直以来,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积极与政府部门、券商、科技企业等多方合作,共筑绿色金融生态构建,共同推动上海乃至更广范围的绿色低碳转型。

譬如,去年1月,上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成为首批签约入驻的金融机构;在第二届上海国际碳博会上,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与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打造“建碳惠行”新能源车主碳普惠平台,携手共建新能源车生态圈;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举行“遇建进博 绿动全球”2024建设银行全球撮合节并正式发布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首家入驻上海碳普惠平台的金融机构,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还成功将“随申办”中的碳普惠平台引入建设银行手机银行、建行生活这两个在上海拥有千万级用户流量的App。

市民打开碳普惠平台,注册个人碳账户,就可以记录在上海开新能源车、乘地铁公交、骑共享单车的减碳量,并获得带有低碳支付属性的建设银行数币红包,获取碳积分权益。截至9月底,建设银行碳积分商城已累计兑换订单1.2万笔,累计兑换碳减排量约101吨,份额在金融机构中排名第一。通过融入全市碳普惠体系运营,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将绿色金融从服务企业转型延伸至市民的日常生活,构建“减排即获益”的公众参与新范式,助力上海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面向下一个五年,着眼构建可持续未来,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做好绿色金融工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与千企万众携手共绘‘青山绿水’的新图景。”

 

 

绿色贷款,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