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显成效

信息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12-28       

近期,工行上海市分行投产“工行云房贷”数字化创新平台,在同业率先实现个人住房贷款“云办理”。这是该行个贷业务数字化转型的首次成功尝试,也是上海银行业机构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典型案例。

数字化提升服务效能

记者了解到,“工行云房贷”平台是工行上海市分行依托上海市政府“一网通办”电子证照库和总行核心信贷系统打造的数字化特色应用平台。在个人房贷业务的签约场景下,客户仅需使用手机“一键扫码”,即可同步完成个人住房贷款申请、证照采集、征信授权等繁琐的业务流程,“一键体验”更便捷、更安全、更高效的置业安居服务。自今年9月1日正式上线后,“工行云房贷”平台已累计服务超过3000户房贷客户,得到了业务渠道和客户的普遍认可。

“本项目是我行‘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实践,也是工商银行在个人金融领域开展电子证照离柜应用的首次创新尝试。”工行上海市分行有关人士介绍,“后续,我行也将继续优化完善‘工行云房贷’平台的功能,拓展更多的个人金融领域应用场景,逐步打造‘云房贷生态圈’。”

据介绍,工行上海市分行充分运用数据和技术,全面深化客户、产品、风控、生态四个方面的数字化创新应用。该行强化数字普惠产品供给,打造体验优、多层次的数字产品体系,将“经营快贷”打造为线上信用贷款主力军,将“网贷通”打造为数字普惠的压舱石,将数字供应链为基础的交易类产品打造为业务发展新引擎。截至今年10月末,工行上海市分行小微贷款余额超过900亿元,其中线上普惠贷款占比超过80%。数字普惠产品已成为该行深化小微金融服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全面实现监管及总行普惠金融发展目标的核心力量。

数字化实现智能服务

越来越多的银行业务不仅实现了线上化,甚至已经开始无人化。上海银行近日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合作,上线银行间外汇市场首个AI外汇掉期交易员,覆盖同业机构及经纪商询价等多个业务场景,实现智能策略报价与智能风险管控。上线首周,AI外汇交易员平均每天自动报价224条,与19家交易对手达成58笔外汇掉期交易,交易规模超21.17亿美元。据了解,上海银行将数字化转型作为该行本轮战略推进的主线,以“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为路径,高效、高质管理数据;以打造经营管理数据信息平台为抓手,持续提升基于数据驱动的敏捷发现问题和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推进智能风控、运营、销售等建设,为更好支持实体、服务客户赋能。同时,该行同步实施中后台架构改革,建立鼓励创新的资源配置、激励约束等机制,以满足更好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要。

今年上海疫情期间,兴业银行上海分行由“数字员工”在各大金融服务领域坚守岗位,保障客户服务质量与体验:国际业务机器人自动获取数据并录入系统,处理国际收支业务;银联退单机器人自动在银联业务门户系统查询及退款,为三甲医院患者自动退回押金;批量开户机器人打通兴业银行和央行系统,开立同业账户和托管账户。当前,兴业银行上海分行正探索将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与AI、低代码、流程挖掘等超自动化技术融合,以更智能的数字员工服务赋能全行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筑牢风险屏障

在数字化转型这门必修课上,如何用科技赋能风险防控也是银行的必答题。记者了解到,为筑牢普惠业务的数字风控屏障,工行上海市分行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为依托,以企业级反欺诈等专业系统应用为底座,在联防联控、专家治贷、交叉验证基础上,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打造“普惠智慧信贷体系”,不断提升普惠业务风险识别精准性、前瞻性和风险化解有效性,强化模型风险和合规风险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海银行AI外汇交易员创新项目在实现快速、精准、智能报价的同时,通过自动预占授信额度、自动监测头寸限额、自动辅助确认交易要素,实现交易事前风险管控。在数字化经营中,平安银行赋能客户、运营、管理,再叠加商业模式创新,已实现营收持续增长。

在行业外部监管方面,上海银保监局作为最早提出向科技要监管的银保监会派出机构之一,不断深化“数据驱动型监管”,积极开展监管科技应用实践和探索。该局提出“4+2”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总体目标,即力争三年内全面实现监管实时化、风险可视化、计量自动化、监测预测科学化的“四化”目标,五年内依次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监管目标,形成“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监管、用数据服务、用数据管理”的数字监管工作格局。该局已完成一站式监管大数据平台基础底座的搭建,初步形成数据、业务、技术“三大平台”。各类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非现场监管等工作场景中,为整治退保黑产、违规中介、员工异常行为提供助力。以现场检查为例,该局对大型、横贯式检查项目进行集中建模,2021年现场检查工作中共使用模型数量同比增长132%。


上海银行业,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