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滴灌满足融资需求
金融护航民营经济“枝繁叶茂”

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发布时间:2025-11-21       

华为在通信技术领域攻克难关,构筑起全球领先的5G技术生态;比亚迪深耕新能源汽车赛道,用核心技术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大疆以极致的无人机技术,让“中国智造”翱翔世界……近年来,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民营科技企业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

作为经济肌体的“毛细血管”,民营企业是扩大就业、繁荣市场、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推动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既需要自身“造血”,也离不开金融“输血”。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2.2%;民营经济贷款余额71.1万亿元,同比增长5.4%。

“经过多年改革探索,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看来,银行机构高效服务民营经济,既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要求,也是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环节。

从制造到智造,从小微到龙头,近年来,银行业既做民营企业锦上添花的朋友、更做雪中送炭的伙伴,以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助力广大民营企业扬帆前行,为民营经济“森林”枝繁叶茂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真金白银”投入 为民营企业保驾护航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成立民营经济服务领导小组,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纳入年度考核评价体系,细化信贷投放目标、畅通企业融资渠道,层层压实责任。

在信贷规模保障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倾斜力度,多家国有大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超5万亿元。其中,农业银行建立健全服务民营企业“五专”机制,持续优化支持民营企业政策环境。截至今年9月末,农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7.51万亿元,新增9736亿元,增速14.9%。建行持续支持民营经济,截至三季度末,民营经济贷款余额超6.7万亿元。

“就总量而言,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已经不是突出问题。”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对记者表示,民营小微企业需求各有不同,应针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匹配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精准“输血”,助力“造血”,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

精准“把脉问诊” 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第一步迈得十分艰难。”在延安市寺仙镇,金碳瓦斯发电厂董事长回忆起当初的困境时说,“由于我们是民营企业,还是用瓦斯发电,不容易获得贷款。”

在项目建设的关键阶段,受贷款利率和还款周期设置等因素影响,金碳瓦斯发电厂的现金流极度紧张。转机出现在建设银行陕西西安大庆路支行“张富清金融服务队”的走访中。

在深入了解瓦斯发电的技术和市场前景后,针对该企业融资成本高、还款周期不匹配等问题,建行“张富清金融服务队”制定了详细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4个月内完成从调研到放款全流程,于2024年10月投放了首笔2000万元贷款,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实现了变废为宝的绿色蜕变。

民营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千差万别,需要银行立足企业实际需求“把脉问诊”,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

针对民营科技企业高成长、轻资产特点,农业银行跳出传统信贷模式,创新打造专属金融产品,有效解决科技型企业“识别难、准入难、估值难”问题。

在浙江,农业银行浙江分行依托当地“科创企业培育库”,以“政银担”模式打通股权投资、银行贷款、担保公司之间的壁垒,及时为一家生物科技企业发放1000万元贷款,支持其样机测试和平台搭建。

浙商银行则以“善本金融”理念为引领,全面推行金融顾问制度、“浙银善标”等多项创新实践,强化服务民营经济质效。金融顾问制度推出6年来,浙商银行广泛开展民营企业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全面了解民营企业金融诉求;通过“浙银善标”体系,浙商银行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客户准入、授信评审、服务定价等金融服务环节,确保金融资源投向善的主体、领域和行为。

化解后顾之忧 “敢贷、愿贷”落到实处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方面持续发力,信贷投放规模稳步增长、服务质效不断提升,但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银行基层工作人员在服务民营企业过程中还面临着权责不对等、收益风险不均衡等诸多现实难题。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要用好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其中明确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全面准确落实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和不良容忍制度,完善内部实施细则,满足民营企业合理信贷需求。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为了破解基层客户经理“不敢贷”难题,减轻金融机构“敢贷、愿贷”的后顾之忧,金融管理部门持续优化尽职免责监管制度,切实为基层信贷人员松绑减负。但从实际成效来看,由于缺乏明确的、可量化的实施标准与边界,尽职免责在基层往往难以落实到位。

在业内人士看来,要真正实现“敢贷、愿贷”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免责细则指引,实施民企授信尽职免责“负面清单”制度,畅通尽职免责内部申诉渠道,并探索建立尽职免责案例库。

“尽职免责应从模糊的‘容错纠错’口号,落实为清晰可操作的制度保障,解决银行分支机构和员工的后顾之忧,提升‘愿贷、敢贷、能贷’的能力。”在董希淼看来,金融机构要建立明确的免责情形清单和规范的调查认定程序,既要避免尽职免责沦为空谈,也要防止制度过于“松绑”,真正保护那些担当作为、恪尽职守的机构和员工。

除了银行内部的尽职免责外,金融管理部门对金融机构的尽职免责则更为关键。

“金融管理部门对小微企业的贷款用途、资金流向要求非常高,这是非常容易被处罚的一个环节。”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金融管理部门可以在民营小微企业账户开立、贷款用途、贷后管理、资产质量等方面适当放宽要求,推动金融机构真正做到担当作为、尽职免责。”

投融资,民营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