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烧钱”模式到“造血”阶段
科技创新渐成经济增长新支点

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发布时间:2025-11-19       

作为我国“硬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科创板已成为观测科技创新企业业绩与发展态势的最直接窗口。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13日晚间,592家科创板公司已悉数完成三季报业绩披露:板块前三季度总研发投入近1200亿元、总营收超1.1万亿元,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75%。这组数据表明,一方面“硬科技”企业在外部压力下保持成长韧性与发展质量,另一方面科创板公司始终将研发创新视为生命线。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未来5年,我国发展的重心将全面转向科技驱动和创新引领。我国“硬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将持续加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十五五”时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破局开路、筑牢根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产业、金融等各项政策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内生动能会不断增强,预计科创板将继续在培育“硬科技”企业和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增长质量稳步提升

观察科创板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的业绩表现,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硬科技”企业整体业绩实现强势反弹。

上交所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科创板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050.11亿元,同比增长7.9%;实现净利润492.68亿元,同比增长8.9%。尤为亮眼的是,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75%。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反内卷”政策持续推进,光伏领域17家相关企业净亏损幅度也显著收窄,今年前三季度环比减亏28%。锂电行业需求回暖叠加价格筑底回升,19家相关企业营收同比增长7%,净利润10.20亿元,实现扭亏为盈,其中,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7%,净利润额同比增加8亿元。

从业绩分布看,科创板呈现出“增长面广、结构优化”的鲜明特征。前三季度,超七成科创板公司实现营收增长,近六成公司净利润增长;158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过50%,46家公司扭亏为盈。

与此同时,头部企业与成长型企业形成良性互补。科创50指数成分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占板块整体比重分别保持在46%和50%的高位,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科创100指数成分公司展现高成长弹性,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2%和134%,成为板块增长的“先锋队”。

研发投入是净利润2.4倍

持续且高效的研发投入与技术护城河是科创类企业的最根本特征。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科创板研发投入总额高达1197.45亿元,是板块净利润的2.4倍,研发强度中位数高达12.4%,持续大幅领跑A股各板块。

从实践成果来看,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禾元生物自主研发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稻米造血”一类创新药;国盾量子实现全球首款四通道超低噪声半导体单光子探测器量产,关键指标刷新世界纪录。

今年6月,科创板“1+6”改革启动,设立科创成长层,精准支持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发展。从三季度业绩表现看,35家未盈利企业用“时间”换“空间”,用“研发”换“未来”,发展势头良好。与此同时,头部科创企业释放全年业绩扭亏潜力,寒武纪已连续4个季度实现盈利,百济神州单季度营收突破100亿元。

重点产业竞争优势凸显

“科创板以制度创新持续发挥资本市场‘试验田’功能,必将吸引和培育更多优秀的世界级科技企业,未来会涌现出更多科技创新的企业明星。”在近日召开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投资者大会上,上交所副总经理傅浩说。目前,科创板公司在“硬科技”的各个细分赛道已崭露头角,与行业景气度互为支撑,以科技创新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具体而言,集成电路产业作为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赛道,科创板121家相关企业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5%,净利润同比增长67%。其中,中芯国际、华虹公司两大晶圆代工龙头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单季度销售收入均创历史新高,筑牢行业稳增长基础。在芯片设计领域,受益于下游需求提振,整体净利润同比增长141%。在半导体设备赛道,中微公司、拓荆科技等头部企业的产品丰富度与市场导入速度显著提升,推动产业链国产化进程持续提速。

同时,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人工智能(AI)产业已成为增长新支柱,科创板公司在产业链中更是发挥着关键技术攻坚和提升行业渗透率的重要作用。算力环节,寒武纪、海光信息前三季度营收分别增长近24倍和55%;在通信及配套业务领域,仕佳光子、生益电子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7倍和近5倍,印证AI数据传输对光芯片、AI服务器对高端基板的爆发式需求;在存储领域,澜起科技、佰维存储受益于AI存力需求提振与供需周期调整,业绩显著回暖。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以来,国内创新药企“出海”提速,商业化进程显著加快。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科创板生物医药行业营收同比增长11%,净利润同比增长48%。相关公司共推动9款一类新药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完成16单“出海”商务拓展(BD)交易,潜在交易总额超130亿美元,带动营收同比增长18%,净利润大幅减亏65%。

科技与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