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鹏辉 :聚焦“五个中心”战略地位
推动金融更好支持上海绿色贸易发展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发布时间:2024-10-24       

绿色贸易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强调“积极应对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为发展绿色贸易提供了重要指引。上海是我国涉外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外贸进出口总值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做好上海地区绿色贸易实践,积累良好发展经验,对主动应变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新的外贸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地区实践绿色贸易成果显著

根据商务部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绿色贸易发展报告2023》,2022年中国绿色贸易规模居世界第三位,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绿色贸易出口国和第三大进口国。上海作为新时代对外开放先行者领跑者,紧跟党中央、国务院步伐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绿色贸易发展基础雄厚、优势明显、成果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第一,从存量和增量来看,绿色贸易发展迅速。根据《中国绿色贸易发展报告2023》,在绿色贸易的省市格局中,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重庆、四川、安徽和福建位列全国绿色贸易前十,占据全国绿色贸易总额的85%,其中上海绿色贸易进出口规模居于全国城市首位。当前,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新三样”成为上海地区绿色贸易的三大支柱。2023年,上海市“新三样”产品出口额1677.9亿元,同比增长42.2%,占同期出口总值的9.7%。其中,电动车年度出口额超千亿元大关,达1208.9亿元,同比增长43.9%;锂电子蓄电池出口额382.4亿元,同比增长50.5%;太阳能电池出口额86.6亿元,同比增长0.9%。

此外,在绿色化程度较高的现代服务贸易领域,上海亦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23年上海地区服务贸易收支合计3135亿美元,约占全国1/3;上海地区开展支持跨境电商商务的支付机构共8家,2023年外汇收支153亿美元,机构数量和交易金额均居全国首位。根据《上海市瞄准新赛道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规划,到2025年,上海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基本形成2个千亿、5个百亿、若干个十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将为绿色贸易打下更坚实基础。外贸活动的绿色化发展,不仅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也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绿色贸易中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从市场机制设计来看,绿色贸易体系正不断完善。上海积极响应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支持绿色贸易的发展政策,结合上海发展实情,持续健全有关绿色贸易的政策法规,着力营造绿色贸易发展良好政策环境。2024年1月,《上海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多措并举支持绿色贸易发展。特别是在2024年出台的《上海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中,专门将发展绿色贸易的规定纳入总则,并对推进绿色贸易发展制度、绿色贸易发展平台及绿色贸易国际合作等方面作出规定。

近年来,上海作为贸易中心受到国际绿色贸易政策和全球链主企业的制约日益显现。对此,上海积极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印发《上海市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的行动方案》,提升产品碳足迹标准计量、数据采集、评价认证和专业服务,建设重点行业和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发布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绿色供应链“碳足迹”计算器,推动碳足迹标准和数据与国际衔接和互通互认。同时,不断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实施绿色低碳产品评价和标识认证制度,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建立全国首个国际绿色贸易服务平台,并率先在全国开展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等,有效发挥上海在绿色贸易体系创新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

第三,从市场参与主体看,绿色贸易各环节实现广覆盖。一般认为贸易主要包括产品生产和产品交换两个基本过程。上海在绿色贸易具体实践中,重点围绕提升标的物绿色化、提升贸易方式绿色化和增强涉外企业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能力三方面展开。在提升标的物绿色化和贸易方式绿色化方面,上海以加快电力市场改革、推动绿色技术运用等为抓手,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鼓励产品的上下游各环节企业优先采用低碳、节能、环保、绿色的材料与技术工艺进行绿色设计研发、原材料采购和生产制造,鼓励开展节能技术、低碳技术绿色设计、环境服务、节能环保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注重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经济活动中达到绿色标准,以全社会之力践行低碳新风尚,从而全方位提升绿色产品贸易竞争力。

为进一步提升涉外企业ESG水平,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分工合作,上海专门出台《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能力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该方案聚焦各类市场主体的优势和需求,努力引导形成以政府、行业组织、涉外企业、专业服务机构等多个主体(含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协同发展的涉外企业ESG生态体系,切实打造符合国际通行标准兼具中国特色的企业ESG标准体系,进一步提升涉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上海绿色贸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上海持续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大幅跃升。“五个中心”联动发展、耦合共生、相互赋能,为绿色贸易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撑,绿色贸易在上海开启了迎来好机遇、具备好基础、拥有好前景的“三好”新实践。

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有助于继续做大经济总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聚集打造一批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拓展贸易应用场景,为绿色贸易发展奠定更加扎实的环境产业基础。同时,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将吸引更多先进技术、贸易人才和金融资源等优势聚集叠加,为绿色贸易长远发展蓄能蓄势。

加快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任务就是推动新型贸易加快发展、提质增效。近年来上海全力提升贸易枢纽功能,实施总部增能行动和全球营运商计划,为绿色贸易等新型贸易产业聚集发展、参与全球竞争保驾护航。同时,绿色贸易亦显著改变了传统贸易方式,有助于上海拓展传统贸易活动范畴,寻找并把握新的外贸增长点和闪光点,进而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能级层级。

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要求与绿色贸易发展理念高度契合。近年来上海增强航运枢纽资源配置功能,加快推动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新华·波罗的海航运中心指数中连续四年排名全球第三。其中,基于区块链技术,上海国际集装箱运输服务平台(集运MasS)1.0版上线;推进上海港—洛杉矶港绿色航运走廊建设;加快布局绿色甲醇、液化天然气(LNG)等船舶清洁燃料供应链,推广纯电动船舶等绿色运输工具等。这一系列积极探索都是绿色贸易实践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相得益彰的生动体现。

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助于进一步汇聚国际战略科技力量,促进清洁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绿色贸易可从贸易端倒逼企业不断开展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投入,推动更加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创新运用。通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亦可确保上海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为外贸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实现科技创新与外贸增长的良性循环。

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将为绿色贸易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在绿色贸易的实践中,绿色金融与绿色贸易的发展目标、实践路径等高度契合,可以成为金融服务绿色贸易的关键抓手。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截至2024年6月末,上海绿色贷款余额1.37万亿元,上海地区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绿色债券存续73只,存续规模为1416.97亿元,规模占全国银行间市场绿色债券存续规模的比重为9.82%。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的发放,将有力支持绿色产业链建设。

当然,在探索发展上海地区绿色贸易的过程中,要客观认识当前我国对绿色贸易规则的主导相对滞后、绿色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的现实情况,统筹考虑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绿色贸易规则、企业ESG能力、能源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风险挑战。

特别是近年来欧美绿色贸易政策体系将成为上海绿色贸易发展的重大挑战。其中,欧盟的核心绿色贸易措施主要分为碳边境贸易政策和产品可持续贸易政策两大类:碳边境贸易政策主要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来实现,产品可持续贸易政策通过循环经济行动计划(CEAP)实现。前者将使上海主要产品出口面临潜在碳关税冲击等影响,后者会给上海企业带来供应链重组、合规风险等压力。美国的绿色贸易政策则以拜登政府于2022年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为核心,其中对清洁能源实行的抵税和补贴政策对上海绿色贸易的影响最大。因此,要牢牢把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五个中心”建设的战略要求,对标对照国际绿色贸易体系标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在政策、市场、技术、社会参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施策和协调推进。

对金融更好服务绿色贸易发展的思考

绿色贸易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联动主体多、迭代升级快且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协同性和开放性,是上海“五个中心”战略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要推动资源配置到最需要和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分别就“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及“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等作出重要部署,要求金融“促进稳外贸稳外资”“服务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等。这对金融更好服务绿色贸易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聚焦科创在上海的这一核心功能,服务企业更好提升绿色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通过金融更好推动资源的有效配置,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把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绿色贸易关键还是要技术创新和绿色生产,应更加重视“零碳”“负碳”类科技产品以及环境服务的研发创新和相关国际贸易的开展。要以绿色金融为抓手,支持企业加大对环保技术和生产工艺的研发投入,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设备,提升能源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和环境影响。进一步丰富产品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推进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依据《2024年上海信贷政策指引》,大力支持在沪金融基础设施机构、金融机构等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票据、绿色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和服务;依据《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开展转型金融实践,持续完善符合绿色低碳投向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为符合条件的转型主体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从而真正在生产、运输等源头重点环节提升企业绿色贸易能效。

要完善金融支持绿色贸易发展的标准体系。要以转型金融标准制定为契机,协同多个部门,加速建设统一完善的绿色贸易融资标准与评价体系,争取以上海经验为样本推动制定相应国家标准,并确保相关标准与国际标准实现有效对接。应充分利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全国人大授权上海人大制定浦东新区法规等优势,加快建设上海地区碳交易体系,在标准制定、产品创新、监管政策等方面实现突破;推动金融领域完善ESG信息披露和ESG投资体系;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机制,在绿色金融评估标准、环境与治理信息报告和披露等方面加强对接,提升绿色金融、绿色贸易国际话语权。

要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升级的愿景,助力推动绿色贸易与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融合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树立全局观,积极推动资源配置实现不同类型贸易之间的协调联动和整体推进。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新亮点,两者与绿色贸易有关内容重叠度较高。要持续推动贸易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积极探索金融支持航运服务业等功能升级的新路径。一方面要在“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管理原则下,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不同外贸新业态,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灵活多样的贸易融资、信用担保和增值金融服务,持续加大便利化政策和服务供给。另一方面,要以金融支持打造全球数字化供应链为突破,聚焦航运贸易等重点领域深化区块链技术应用,推动航运与金融、贸易等领域数据融通,加强绿色航运系统化布局,助力上海在创新型数智绿色航运等新赛道上取得领先,真正实现贸易新业态之间的融合高质量发展。

要更加关注绿色贸易风险防范等问题。强化风险管理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保障。要加强绿色贸易融资发展监管,切实提升绿色金融风险的预见、应对和处置能力,确保企业在提升绿色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中实现真正的可持续。要有效防范化解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在不断提升经常项目便利化水平,支持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健康发展的同时,深化外汇管理事中事后监管,切实为绿色贸易带来的跨境资金流动打造更为安全稳定的环境。

五个中心,绿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