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发布时间:2025-04-11
科技金融是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首篇文章。随着各部门配套政策的不断出台落地,科技金融的发展脉络以及金融创新的突破口更加清晰。近期,金融监管总局、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上述部门有关司局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制定《实施方案》的考虑之一是,畅通“科技三资”循环,打通资本资金资产循环过程中的堵点和卡点。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科技金融有助于科创企业盘活资本资金资产,实现稳定经营和良性循环。同时,畅通稳定的“三资循环”也是破解科技金融资金投入难题的关键。
科创企业融资的两大瓶颈在于,一是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二是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固定资产有限,尚未建立起商业信誉,而且其研发技术尚未成型,或者还未转化为市场效益,面临能否突破技术难关、市场接受度、是否有持续的盈利模式等很多不确定因素,金融机构在对其进行价值评估和信用评价时,缺乏足够的信用记录。而且,有的科创企业精耕细作于某一高精尖领域,银行也缺乏可对比的同一行业的历史数据及经验,导致有的企业处于“信用白户”很多年。
然而,科创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小微企业。虽然同样是轻资产企业,但是科创企业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多拥有专利、商标、著作权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具有持续的技术研发能力,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虽然前期投入较大,但一旦突破技术瓶颈,获得市场认可,甚至率先占有市场份额,那么,科创企业的科技研发成果将呈现很强的变现能力。
因此,让资金流产生信用价值,激活企业的无形资产,是破解科创企业融资两大瓶颈的关键之举。
政策引导正是着力于此。今年2月,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联合浦发银行共同发布的《长三角银行业科技金融发展报告(2025)》分析认为,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围绕中央加快国内科技金融发展政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已经逐步建立起总体政策框架体系。
无论是不断丰富的政策体系,还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均围绕解决缺乏抵质押物和信息不对称这两个问题。4月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任咏梅介绍,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不断拓展基础征信服务,创新搭建了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已于2024年10月正式上线运行,资金流信息平台通过为中小微企业建立资金流信用档案,帮助金融机构为缺乏信贷记录的中小微企业提供首次贷和信用贷。截至2024年末,资金流信息平台已为5600万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建立了信用档案,覆盖资金流账户8800万个。据了解,该平台通过整合企业交易流水、收支状况等数据,为金融机构提供多维度的信用评估依据。这也使得资金流信用信息成为中小微企业重要的信用信息之一,助力银行对处于“征信白户”的科创企业进行精准画像,从而建立起企业价值评估和信用评价体系。
基于企业资金流的创新型金融产品也应运而生。3月20日,江西省“企业收支流水云贷3.0—科企增信贷”产品上线发布,产品通过整合中国人民银行江西省分行企业收支流水大数据征信平台与建设银行“投资流”评分体系,将企业“科创价值”转化为“授信资本”。自2024年12月试点以来,已累计为42家科技型企业授信近5000万元。
除了让资金流产生信用价值,知识产权质押等激活企业无形资产的创新举措,则被银行机构广泛采用。仅以数据产品知识产权为例,记者日前从上海市知识产权局获悉,自《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存证暂行办法》2024年12月8日正式施行以来,截至今年3月28日,共受理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申请348件,已发证273件。截至3月底,登记数据产品在上海数交所已挂牌130多个,交易额超过1.4亿元;10余家企业已获得银行质押融资贷款,贷款额超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