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融给保险业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发布时间:2025-04-03       

我国正快步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养老金融如何高质量发展是一道“必答题”。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将养老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出,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银行保险业深入参与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加大对银发经济的金融支持擘画发展蓝图。

《实施方案》的发布为保险业带来诸多发展机遇。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包括三大支柱,其中第三支柱是养老金融发展的突破口,而保险业在第三支柱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实施方案》提出,保险机构可探索创设兼具养老风险保障和财富管理功能的商业保险年金新型产品,加快浮动收益型保险发展,通过创新产品设计,满足不同人群在不同阶段的养老需求。事实上,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不少保险公司推出“固定收益+浮动分红”模式的保险产品,为投资者提供长周期终身年金保障,确保其在退休后能获得稳定的现金流,用于养老财务补充。在此基础上,通过浮动的分红收益,满足投资者在低利率环境下的养老财富积累需求。

促进个人养老金制度持续健康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应大力发展个人养老金业务,开发适应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新产品和专属产品,逐步构建起具有不同形态、期限、风险特征的产品体系。截至2024年11月底,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两年来,全国36个城市(地区)超7200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这为保险业拓展个人养老金业务提供了广阔空间。保险机构可凭借专业的精算技术和风险管理能力,为个人养老金客户提供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方案,提升个人养老金管理和积累效率。

保险资金具有长期稳定的特性,与养老产业的投资需求高度契合。《实施方案》支持资本实力较强、经营规范的保险机构,稳健有序投资养老机构、康复医院、专科医院等,参与发展居家、社区及机构养老服务。这意味着,保险机构能够将长期资金投入到养老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的完善等方面。通过投资养老社区等实体机构,保险公司不仅能够深度参与养老产业的运营管理,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推动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也能为自身业务拓展空间,实现金融资产与实体产业的良性互动。

当然,保险业在助力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仍面临一些亟待攻克的难关。一方面,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认知和信任度有待提高。部分消费者对保险条款理解不深,存在误解,甚至受到一些不良销售行为的影响,对保险产品持怀疑态度。这就需要保险机构加强消费者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养老保险知识,详细解释保险条款和保障范围,让消费者清晰了解保险产品的价值和作用。保险业作为与民生关系最为紧密的金融行业之一,在提升老年群体金融服务水平与权益保障方面肩负重任。保险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在风险识别和防范方面的专业优势,协助监管部门打击涉老非法集资违法犯罪行为,提高老年人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让老年人能够明明白白参与养老金融活动。

另一方面,保险产品的创新能力仍需提升。虽然目前市场上的养老保险产品种类不少,但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难以满足不同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收入群体、不同生活方式的消费者对养老保障的期望各不相同。高收入群体可能更关注高端养老服务的提供以及资产的传承规划;中低收入群体则更注重基本养老保障的稳定性和性价比。保险机构需要深入调研市场,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的养老保险产品。

要实现“未来五年,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逐步建立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体系”这一总体目标,保险机构应积极把握政策机遇,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提升专业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在服务国家养老战略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晚年生活保驾护航,为我国养老金融事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养老金融服务,保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