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发布时间:2025-03-14
开展一系列政策宣传、公布一批批典型案例、发布一组组风险提示……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到来之际,保险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维护权益”这一主题,从多个维度精心推出并扎实落实一系列为民办实事的有力举措,为行业健康发展持续注入正能量。
全面启动教育宣传活动 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
连日来,各大保险机构纷纷启动2025年“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
例如,中国人保积极探索“消保+国潮”“消保+养老”“消保+乡村振兴”宣教模式创新,以趣味答题的方式助力消费者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中国人寿充分发挥柜面消保教育宣传基地的一线触点作用,通过开展“长者陪伴课堂”“金融政策解读”“金融服务体验”等活动,宣传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金融服务政策;中国太保积极开展“服务官在行动”系列活动,公司各级太保服务官主动拜访监管机构及客户,倾听消费者心声,了解消费者需求;农银人寿依托“小保话消保”“金穗小卫士”“消保小贴士”“浓情惠民生”栏目和各营业场所,线上线下高频度开展正面宣传,广泛普及金融知识。
不少保险机构还针对老年人、新市民、青少年等宣传对象,提供了定制化的金融知识讲解。如新华保险联合社区开展“保险知识进万家”活动,由个险代理人每月组织线下金融科普讲座,针对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普及反诈知识、解读养老政策,切实提升特殊群体服务体验;泰康人寿针对新市民发放《保护个人信息》宣传资料,详解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等实用知识,并组织消保志愿者开展少儿防范电信诈骗讲座,通过互动和案例宣传金融知识。
揭穿非法中介真面目 守护消费者“钱袋子”
近年来,“代理退保”“代理维权”等非法金融中介活动时常出现,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保险市场的正常秩序。保险业在积极宣传正面举措的同时,也加大了对这些非法中介活动的风险提示力度。
近日,福建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警惕“人伤黄牛”陷阱的风险提示》,明确指出一些俗称“人伤黄牛”的非法代理中介打着“快速索赔”“高额赔付”的幌子,诱导交通事故、工伤的伤者委托其代理人身伤害赔偿案件,实则收取高额代理费,通过虚构伤情、伪造证据等手段骗取保险金或赔偿款。提示消费者切勿轻信高额赔偿承诺,要通过保险公司官方客服、交通管理部门和司法调解机构解决理赔纠纷,拒绝与“黑中介”合作。无独有偶,湖北金融监管局也发布《关于防范金融领域非法中介违规经营活动风险的提示》,特别是针对非法代理退保理赔问题,提醒消费者要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正规渠道咨询或办理,避免通过非法中介机构操作。办理业务过程中,注意保管好个人重要证件、账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杜绝让外部人员“代客操作”,避免被外部人员欺骗。
众多保险机构也积极投身于打击非法中介的行动之中。近日,太平人寿围绕打击非法金融中介开展了集中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实际案例,帮助消费者揭穿“代理退保”“代理维权”“减免债务”等不法中介的真面目,增强风险辨别意识和防范能力;平安人寿发布《关于防范不法中介“代理退保”风险的公告》,提示“代理退保”乱象的表现形式、潜在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建议,提醒广大客户提高警惕,防范相关风险。
建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构建和谐金融消费环境
为把基层金融消保职责落到实处,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险业积极探索基层纠纷调解新模式,推动金融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
“我们中心设立了多个调解工作分站,您可以选择就近前往。”这是近期上海银行业保险业纠纷调解中心调解员经常与客户发生的对话。为实现更加贴近金融消费者、及时调处金融纠纷的目标,2024年9月,上海银行业保险业纠纷调解中心试点设立7家分站,当年年末已拓展至10家。截至2025年2月末,调解中心已累计受理调解申请810件,完成523件,调解成功451件,成功率86%,涉及金额 9968万元,涵盖保单销售、保险合同等多种纠纷。
河南金融监管局印发《关于充分发挥调解机制作用 推动金融纠纷溯源治理的通知》,引导辖内金融机构针对疑难积案建立诉求快处通道,联动监管、调解中心、社区、家属等多方力量,兼顾原则性与人文关怀,将矛盾化解嵌入社区治理网络,为化解长期疑难积案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2024年,河南银行保险业运用纠纷多元调解机制,化解金融消费纠纷2.27万起,同比增长42.5%,涉及金额11.27亿元,同比增长40%,有效维护了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