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看保险业三大主线任务

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发布时间:2025-03-13       

随着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保险业不仅为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金融22次,其中保险关键词出现7次,主要涉及出口信用保险、个人养老金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三大任务目标,为保险业如何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精准发力指明了方向。

任务一:出口信用保险增量扩面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对外贸易发展。加大稳外贸政策力度,支持企业稳订单拓市场。优化融资、结算、外汇等金融服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强化企业境外参展办展支持。

这已是政府工作报告连续第11年强调出口信用保险在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方面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回顾2024年全年,出口信用保险被纳入数十项国家及省市出台的政策文件,涉及跨境电商、服务贸易、制造业等多个领域。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朱俊生表示,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可以让更多的出口企业获得支持和保障,增强企业出口的信心和动力,从而稳定和扩大出口规模,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在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贸易摩擦和不确定性增加。出口信用保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应对贸易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措施带来的风险,为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提供支持,降低企业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增强我国外贸的韧性和稳定性。”朱俊生谈道。

我国去年外贸表现有目共睹,货物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已连续8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这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离不开出口信用保险的有力支持。

浙江省杭州市作为中国数字经济领域发展的高地,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极具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其中以DeepSeek(深度求索)、宇树科技等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企业,更成为推动杭州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据了解,人保财险浙江杭州分公司自2022年起就承保了某“杭州六小龙”企业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为高科技机器人产品“出海”保驾护航。

中国信保披露的数据显示,该公司2024年承保金额超10214亿美元,同比增长10%;支付赔款超25.8亿美元,同比增长11.7%。

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完善与优化无疑是我国深化对外开放、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如何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稳外贸、防风险的功能,业内人士认为,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下,保险机构应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开发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保险产品,降低保费门槛,提高保障范围。同时,只有让企业充分认识到出口信用保险的价值并积极参与,才能实现真正的扩面。

任务二:实施好个人养老金制度

在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施好个人养老金制度。”

作为“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设计,2024年12月1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先行试点城市(地区)向全国铺开,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均可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个人养老金年缴费上限为1.2万元。截至2024年11月末,已有7279万人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

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后,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紧抓政策机遇,围绕民众全生命周期的多样化养老金融需求,构建差异化、多元化产品体系。截至1月15日,市场上个人养老金专项产品已增至956款,产品类型涵盖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商业养老保险等,其中保险产品有182款。

但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个人养老金的发展潜力还有待充分释放。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指出,个人养老金的实际缴存比例仅占30%左右,反映出“开户积极、缴存犹豫”的现状。

朱俊生认为,应从三方面入手提升个人养老金的参与率。一是拓宽参加范围,让个人养老金覆盖更多人群,成为普惠性制度安排。二是完善税优政策,包括对投资收益免税、提高缴费额度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探索财政补贴方式等。三是建立养老保险第二、第三支柱对接机制,实现账户转换、税优政策和投资管理的对接。

“从保险角度而言,应充分发挥保险业参与个人养老金市场的比较优势。”朱俊生表示,养老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为复利,其所带来的确定性保障凸显了养老保险产品作为防御性资产的优势,有助于帮助风险偏好程度不高的消费者获取安全、稳定被动收入及现金流资产。此外,还应将养老保险与服务有机结合,提供“现金+服务”综合解决方案,以满足消费者获取与提前锁定优质康养服务资源的重要诉求。

任务三: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失能老人群体的照护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4500万为失能(含失智)状态。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家庭小型化趋势叠加,使得“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问题愈发突出,亟须社会化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下简称“长护险”)来填补照护缺口,缓解失能人员家庭的照护压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2021年以来,《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管理办法(试行)》《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机构定点管理办法(试行)》陆续出台,长护险制度全面落地进程不断加快。

据国家医保局披露,长护险自2016年启动试点以来,全国49个城市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24年底,全国超过1.8亿人参保,累计超过260万人享受待遇,基金支出超800亿元。

尽管在解决老年人护理问题上取得积极成效,近年来,有关长护险仍需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筹资模式、扩大制度覆盖范围、提升支付保障水平等的讨论声不断。

记者在多地采访中了解到,目前长护险试点地区普遍采用“医保划转+财政补贴+个人缴费”或“医保划转+财政补贴”的多元化筹资结构,但对医疗保险划拨或政府财政补贴过于依赖,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比例仍较低。

以北京市石景山区长护险试点为例,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教授孙洁表示,“长护险目前筹资渠道单一,主要依赖常规缴费,缺乏多元化筹资模式。现有的资金规模难以满足多样化的照护服务需求,特别是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无力支付保险费用,增加了筹资难度。”

孙洁提出,为有效应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挑战,可考虑将长护险与惠民保相结合,并适当提高惠民保价格,新增费用专门用于购买长期护理服务。如此既能缓解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又可以为长护险的稳定运营提供资金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ESG办公室)主任周燕芳建议,可设计“个人+企业+财政”三方筹资模式,按工资基数的一定比例进行筹资。同时,探索设立个人长期护理账户,允许医保个人账户资金适度划转,探索家庭共济使用机制。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工资增长指数和护理成本指数建立费率动态调整模型,确保基金收支平衡。

保险业,出口信用保险,养老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