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新年经济释放新活力
信息来源:金融时报 发布时间:2025-02-06
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我国消费和文旅市场一片火热,带动新年经济释放出新活力。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并将其列为2025年九大重点任务之首。
保险业在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导向下,通过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强跨行业合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多位业内专家表示,保险作为风险分担机制,应大力发展同社会保险相协调的补充型商业保险产品,帮助民众缓解风险忧患,减轻经济负担,增强消费信心,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更大保障作用,持续为我国经济的繁荣稳定保驾护航。
为中低收入群体减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表示,保险业可以积极发展普惠型保险,通过降低保费门槛和优化保障设计,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多层次风险保障,减少因病因灾返贫风险。
“普惠”的本意即普遍受益,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是指可以使最多数人受益的制度、政策或策略。保险机构通过创新保险产品,为小微企业、农业生产者、无固定职业者和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提供适当而有效的保险服务是发展普惠保险的应有之义。
202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并提出一系列实施举措。2024年5月,金融监管总局出台《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保险业做好普惠金融提供了政策支持。
从实践效果来看,保险业通过大力发展普惠保险,为弱势群体提供价格合理、保障适度的保险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因意外或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间接增加了可支配收入,提升了消费能力。目前,普惠保险的服务对象涵盖老年人、农民、新市民、低收入人口、残疾人、小微企业等,产品种类囊括了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普惠型家庭财产保险、新就业形态责任保险等多个险种。
对于如何继续为中低收入人群“减负”,许闲认为,可以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如职业技能保障、收入中断险等,助力中低收入群体提升就业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利用保险科技优化成本与服务效率,提高保险产品的可得性与精准性;加强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协同,推动商业保险与基本保障的有机衔接,从而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水平与消费能力。
助力创新多元消费场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院长谢远涛表示,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根本上,需要丰富产品供给,包括开发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保险产品以及加强与其他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
银发经济是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认为,银发经济的发展将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相关产业的升级与转型,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险业应抓住机遇。
2024年,与银发经济相关的重磅政策相继出炉。12月12日,《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发布,次日人民银行等九部委联合出台《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2028年和2035年养老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推动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银发经济更多涉及养老和健康问题,保险业应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开发多样化的养老保险产品,如分红型养老保险、万能型养老保险、变额年金保险等;推出养老机构责任保险、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等产品。不仅要丰富养老健康产品和服务,保险机构还可以直接参与相关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兴建养老社区、康复医院等。”谢远涛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消费规模持续扩大,首发经济成为适应当下消费扩容提质的新兴经济形态。首发经济涵盖了企业从新产品、新技术首次发布、展出到开设首店、设立研发中心直至企业总部的链式发展全过程。
业内人士认为,保险支持首发经济发展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比如,针对首发新产品,保险公司可以提供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对消费者造成损失时,由保险公司在约定的赔偿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再如,为品牌首店开业提供保险套餐,包括店铺财产险、营业中断险等。
以冰雪运动为引领,冰雪经济正在催生新增长点。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引导保险机构创新开发冰雪相关保险产品”。
冰雪运动虽然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和参与度,但风险不容忽视。因此,冰雪经济中蕴含着巨大的保险需求。谢远涛表示,发展冰雪经济需要责任保险、意外保险、旅游保险等发挥作用,如为冰雪旅游企业提供旅游景区责任保险,为冰雪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等。
随着冰雪经济的发展,保险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黑龙江监管局披露,近一年来,黑龙江省保险机构为冰雪经济提供相关保险产品60余种、风险保障1.54万亿元,保险赔付1244.35万元,惠及2442人。
在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看来,保险业助力提振消费,应不断创新相关保险产品与服务,如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保单贷款等,以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
护航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随后金融监管总局召开的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要求,支持全方位扩内需,助力实施消费提振行动,高效服务“两重”“两新”。
李文中表示,支持“两重”项目,保险机构应加强与政府部门、项目业主等的沟通协调,主动了解“两重”项目的具体需求,包括风险保障需求、资金需求等。一方面,为“两重”项目提供匹配的保险产品,解决其风险保障需求;另一方面,发挥保险资金耐心资本属性,为“两重”项目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近年来,保险行业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通过发挥自身独特的保险保障功能,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例如,为加快实现“双碳”目标,保险公司不断丰富绿色保险供给,增加产品服务种类和保障范围,创新推出森林碳汇保险等产品,实现生态系统碳汇保障有效覆盖;参与承保国产大型邮轮的船舶建造保险,并在其运营后持续提供风险保障,为海洋强国战略保驾护航;再保险公司与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机构合作,创新“保险+服务”模式,在建筑工程质量领域建立多方协同的风险减量服务机制等。
保险资金具有久期长和稳定性强的特点,是与“两重”项目天然匹配的耐心资本。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35万亿元,较2024年年初增加3.5万亿元,增长11.2%。
保险资金的投资方式较为多元,包括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保险资管产品、信托计划、未上市企业股权、公募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等。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保险资管产品和保险私募基金支持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登记规模超过1.7万亿元,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模近7500亿元,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产品登记规模超过4300亿元。
多位保险公司高管表示,要挖掘地方更多优质项目,优化投资组合,创新投资方式,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技自立自强以及国家绿色发展提供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金融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