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数据改变普惠金融生态的上海样本

信息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布时间:2021-04-29        [打印本页] [纠错]

“这是我们公司成立以来拿到的速度最快、利率最低的一笔贷款。”“我记得我曾经一笔贷款利率最高6.9%,现在才3.85%。而且用手机就能办了。”

在近期调研时,上海颢圆食品贸易有限公司等小微企业负责人这样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去年以来,这些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容易了,资金成本便宜了,贷款发放也更快了。

这得益于上海市近年来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和促进普惠金融发展。2019年末,由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联合四个部门于全国率先推出普惠金融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向试点银行开放政府公共数据。截至目前,18家上线银行调用数据近200万次,该平台服务企业超过5万户,为超过700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提供数据支撑。

在大数据平台助力下,上海地区普惠金融新产品丰富了,小微企业贷款获得性提高了。近期,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2.0将上线,将向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更多金融机构开放更多公共数据,帮助他们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精准“输血”小微企业。

贷款获得感强了 资金价格便宜了

“2月末,我们有一批设备要采购零售部件,需要垫资。工行客户经理知道情况后,就上门来沟通需求。大约两周时间,我们就拿到一笔几百万元贷款。”上海稷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平欣喜地告诉记者。

稷以科技是一家科技创业型公司,主要为半导体芯片等行业提供设备防水、防腐蚀等高新技术解决方案。这类公司属于典型的轻资产公司,缺乏有效抵押物,原先从银行较难获得贷款。但如今情况变了,“去年开始,我们这样的科创型企业,在没有盈利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贷款。”杨平说。

中畅数据技术有限公司的情况与稷以科技类似。去年,中畅数据也便捷地从上海农商行获批一笔800万元的担保贷款,利率大约4.3%。

科创小微企业,是这两家上海公司的共性标签——目前都处在成长期,营收规模不大,也未实现盈利,融资主要是为扩大生产的垫资和研发投入,即便有股权融资也不够。

杨平说:“我们的营收增速其实不错,去年是上年的5倍,今年预计也有3倍增长。但是,基本上营收的30%会再回到研发端,我们必须保持持续投入,才能占据更多市场,获得发展。”

中畅数据CEO宋哲炫说,产品成型后,要搞市场推广和再研发,都需要资金,等到企业自身“造血”再进行投入,肯定就延误时机了。之前很难找到银行支持,感觉就是“差一口气”。

对此,一家大行上海市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是否盈利只是一个财务指标,有些企业即使没有盈利,但成长性很好,有大量订单,订单履约后,未来就有经营收入,所以银行的眼光不能只盯着企业当前的情况。

去年,稷以科技成为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的首贷户,拿到公司成立以来发放速度最快的一笔贷款,也是利率最低的一笔贷款——只有3.65%。

开放公共数据 上海开全国之先河

银行为什么敢给小微企业快速批贷,还敢给低利率?

记者在调研采访中发现,除了大的政策背景,例如监管部门引导加大对科创企业、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外,在上海地区,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是,与小微企业相关的公共数据“关卡”被打通了。由此,银行大数据模型得以完善,信贷技术得以进化。

银行发放一笔贷款,通常有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贷前主要是获客,银行对申请贷款的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评估。

在过去,贷前环节,客户经理要上门对企业进行尽职调查,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了解企业经营、财务等信息。这样的操作流程,如今已被浩荡而来的金融科技浪潮改变——近些年,在大数据等技术助攻下,银行信贷技术得以优化,通过采集企业财务、征信等数据,对企业进行“画像”,评估信用风险,设计线上贷款产品,业务转向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包括贷中贷后,我们的大数据模型能通过分析给出提示,我们可以对小微企业的信用水平进行实时判断。”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普惠金融部副总经理严娜告诉记者。

不过,在普惠金融业务推进中,银行面临的共同困扰之一就是数据维度不够丰富,特别是与企业相关的政务公共数据欠缺,难以对企业精准“画像”,很多类似上述两家公司这样的小微企业,就可能被挡在银行大门外。

2019年,在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和促进普惠金融发展背景下,由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联合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上海银保监局、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等部门在全国率先推出普惠金融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向银行开放上海市8个部门与普惠金融密切相关的386项公共数据,包括企业注册登记、社保缴纳、住房公积金、纳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发明专利、商标登记、房产抵押、行政处罚、司法诉讼等,其中部分数据是首次向银行开放。

这项应用最大的意义在于打通了政府和银行间的信息壁垒,银行接入并获企业授权后,可以直接使用或者采集数据后进行再加工,据此,一是可以丰富普惠金融信贷产品体系,二是会有更多小微企业可以获得信贷机会。

“结合普惠金融平台数据,我们开发出一个新的普惠贷款产品。”严娜表示,通过这个平台,建行采集到过去没有但很重要的企业信息,增加了主动给小微企业授信的机会。而且,数据是动态的,对原有数据模型有很好的补充。

受益于普惠金融公共数据开放平台,2020年上海市小微贷款余额和户数增量明显。特别是五大行的小微贷款有明显提升,数据显示,工、农、中、建、交这五大行上海市分行全年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平均增速达77%,高于监管部门40%的要求。利率也低于全国水平,2020年上海市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64%,同比下降38个基点,全国为5.08%。

而且,更多的小微企业能获得银行授信。截至2020年末,上海市新发放首次贷款户数约8.82万户,其中普惠小微企业8.55万户,占97%。

升级版呼之欲出

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3000万家,个体工商户数量超过7000万户,贡献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

但是,这些企业总是难以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融资难融资贵症结长期存在,主要原因就是抵质押物不足、基础信息数据缺乏,银行不敢贷、不愿贷。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曾撰文表示,随着科技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有助于缓解上述难题,而这些手段的应用依赖于各类信用数据信息支撑。如果搭建开放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将起到重要作用。

“对客户立体画像,需要多维数据支撑,这就需要多部门、多领域数据合作。比如,通过政府部门获取用户社会属性信息,通过金融机构获取用户财务状况等金融信息,全面勾勒用户立体画像。”董希淼说。

正是基于同样的认识,趁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东风”,秉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初心,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四部门加速推进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建设工作,打破部门壁垒,采集公共数据,搭建银企信息“桥梁”,帮助银行精准施策信贷业务。

银行普惠金融部门人士也呼吁,希望更多诸如涉农、企业水电气等数据能进一步开放。

记者从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获悉,近期,上海市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2.0将上线,上线机构类型、数量以及开放数据项均实现“升级”。据悉,在新增更多纳税数据的同时,积极推动涉农管理、民政管理等公共数据开放。另外,中信保上海分公司等保险机构也将首次接入平台。

科创金融,普惠金融,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