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中信银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输血+造血”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21-09-06       [打印本页][纠错]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全局长远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在“十四五”时期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进一步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离不开银行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国内大中型商业银行的主力参与。

合肥作为近年来异军突起的风投城市,其一大推动力就是诞生了一大批以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其背后的金融支持力量。作为国内较早的语音技术公司之一,在合肥本地起家的科大讯飞更是一个典型代表。

在科大讯飞与中信银行交易银行资产池集团模式合作案例中,集中展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成长期向成熟期壮大的过程,银行如何深度理解产业和企业的经营规律,针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提供综合化、定制化的金融服务,以应对企业的资金和资本市场需求。

中信银行在解决企业融资和管理需求的背后,不局限于常规的授信融资,通过金融整体解决方案真正将企业“沉淀的票据”等资产“流动起来”,激发并优化了集团与子公司的财务管理等企业原生能力,让处于高速增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越发成熟、稳健的金融支持,为银企合作提供了典范。

没有“无用”的资产,只有“沉睡”的资产

中信银行与科大讯飞的合作项目中,随着科大讯飞研发、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全国各地陆续布局,建立近百家分、子公司。先期投入越来越大,公司的流动资金需求量不断上升。作为战略性新兴行业的典型代表,轻资产高技术模式发展,各地子公司难以提供传统融资中的抵质押物,融资效率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由于其集团子公司众多,集团票据收付不匹配,票据时间价值难以发挥,影响集团财务效率,造成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中信银行对此迅速得出了结论:需要唤醒这些看起来无用的“票据资产”,把它们从沉睡中唤醒,激发起内在的活力,为企业“造血”。

中信银行为科大讯飞集团与下属公司建立了一个票据资产池,根据企业需要,开通相关功能。企业可以把暂时闲置、难以变现或变现成本高的各类流动资产,如应收票据等,随时放进“池”里,生成相应的可融资额度,帮助企业将闲置资产唤醒“转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流动财富”。

以外力激发企业的原生能力,自我“造血”

中信银行这款名为“信e池”的票据池产品,分为“单一企业版”和“集团客户版”,可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阶段为企业客户提供票据管理、动态质押、融资支持、额度调度、托管托收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可大幅度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也赢得了如科大讯飞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的青睐。据科大讯飞企业票据池累计开票金额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信银行成为科大讯飞在票据业务领域的主结算银行和优秀授信合作银行。

成果数据的背后,体现的是中信对公领域对产业和公司的深度跟踪、研究以及双方的互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导向性、突破创新性和风险不确定性等特征,决定了其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潜在风险大等融资特点。需要经历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这些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融资和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此次票据池合作项目,中信银行没有局限于常规的授信融资合作,而是看到企业从成长壮大到成熟期中不断演变的融资和金融需求,以票据为合适抓手,重在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只有业务的不断壮大,才能有更多的票据可纳入“票据池”作为可融资额度;只有“票据池”可融资规模的增大,为企业带来“活血”,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经营和业务增长。激发企业原生的“造血”能力,为金融“活水”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与企业共振,商业银行应时而变提供综合化解决方案

中信银行在科大讯飞集团项目上取得的突破,更大的示范效应在于为商业银行如何更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立匹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特点和差异化金融支持体系、制度和产品服务等内容,提供了一个典型范本。

中信银行不只是抓住了龙头企业成熟期扩张过程中的痛点,以票据池产品为切入点,提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效率的同时,助力子公司更有效地进行融资。在此之外,作为票据业务一直领先的中信银行还将创新产品与企业共振的思路延伸到供应链金融、科创基金投贷联动类模式等更多领域,更好地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行业、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等企业的多元化融资和资本需求。2020年12月,中信银行科创企业股权投资基金迎来第二个成功在科创板上市的投资项目,迈出了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坚实的步伐。深化中信银行对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类企业的行业研究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打造“以研促投”“以研促贷”的新型客户服务体系。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迅猛崛起。在这一过程中,正是像中信银行等商业银行对“成就伙伴”这一品牌主张的不懈坚持,通过源源不断地创新金融“活水”的输入,让更多的企业一步步走出去并成长壮大。

上海金融门户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及其子网站其信息来源注明“上海市金融工作党委”、“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上海市金融工作局”的,其版权属于“上海金融”门户网站及其子网站所有。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上海金融网站”。

2.凡本网站及其子网站转载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及其子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