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决策公开 重大决策 规划计划
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信息公开

关于印发《上海金融领域“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

信息来源:市金融工作党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发布时间:2022-08-19       [打印本页] [纠错]

各有关单位:

现将《上海金融领域“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

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2022年8月10日


上海金融领域“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加快建设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厚植上海金融人才优势,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和《上海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上海金融人才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上海金融人才发展现状。“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建成了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五年来,上海金融系统以《上海金融领域“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为蓝图,深入实施“上海金才工程”,金融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金融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上海国际金融人才高地的全球影响力、吸引力、配置力稳步提升。

——金融人才规模进一步增长。“十三五”期末,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达47万人,较“十二五”期末增长12万人,年均增幅约6.1%。金融人才广泛分布于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和服务等部门,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资产管理和金融科技等多种业态。金融人才高度集聚于浦东、黄浦、虹口等金融机构集聚地区。

——高层次金融人才数量增长较快。“十三五”期末,上海金融领域列入中央和上海重点联系专家、上海海外金才计划的人才达139人;列入上海领军人才、上海领军金才计划的人才达320人;列入上海青年英才、上海青年金才计划的人才达322人。

——金融人才能力素质提升较快。“十三五”期末,上海金融从业人员持有雇主认可的国际国内资格认证(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注册会计师(CPA)、注册金融理财师(CFP)、金融风险管理师(FRM)、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ACCA)等)证书达4万张。金融从业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83.4%,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25.2%,分别较“十二五”期末提升6.4个、5.5个百分点。

——金融人才发展效能显著增加。“十三五”期末,上海人均金融业增加值达152.3万元人民币,较“十二五”期末增长31.9%。

——金融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良。“十三五”期间,上海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开放优势,坚持市场导向,落实和保障用人主体自主权,以更灵活的人才使用与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持续完善政策供给,金融人才的事业发展平台、政策环境、生活文化环境等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和良好保障。

(二)上海金融人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基本建成基础上迈向更高发展水平的开局起步期。上海金融人才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从国际看,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海外引才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引才引智的需求、结构和方式亟需调整。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的国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上海金融人才发展的比较优势还不够突出。从上海看,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向更高发展水平的过程中,还存在亟需破解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全球性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规则,能够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国际化金融人才,兼具金融、信息科技、大数据等专业技术背景,具备创新意识的金融科技人才,熟悉金融交叉业务、混业经营,具有较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管理能力的金融管理人才相对缺乏;金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灵活,激发金融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的制度供给还不够充足;金融人才发展环境和服务保障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十四五”时期上海金融人才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围绕上海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构建高水平国际化的自主金融人才体系为主线,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创新为动力,进一步集聚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海内外高层次金融人才,进一步打造服务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金融人才队伍,进一步激发金融人才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进一步优化金融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工作原则。“十四五”时期上海金融人才工作坚持以下原则:

——党管人才,德才兼备。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党对金融系统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金融人才政治引领,着力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根本导向,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金融业发展的根本性任务,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金融人才队伍。

——市场配置,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国际绿色金融枢纽、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国际金融人才高地、金融营商环境高地(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导向,加强金融人才专业化、体系化建设,加大重点金融人才的定向集聚、优化配置力度。重点聚焦引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国际化金融人才,具有金融科技、金融风险管理和金融创新等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以及为上海未来发展储备的青年金融人才,支撑金融中心的能级提升和功能完善。

——多元发展,开放合作。面向金融开放和国家战略需求,强化金融人才的自主培育和全球引进集聚。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完善市场化引才聚才机制,加强国际化合作培养和交流,加大以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新型复合型金融人才开发力度,强化符合国家战略、适应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需求的高水平金融人才体系。

——机制创新,激发活力。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的积极作用,完善更加高效的高层次金融人才管理制度。通过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机制创新,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高效配置,持续激发金融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形成一支总量较大、结构合理、类型全面、素质优良,国际化人才占比较高、青年人才不断涌现,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金融人才队伍,基本形成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的金融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一套市区职能部门协作互动、各金融机构有效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的金融人才工作体系,把上海建设成为全球一流金融人才的集聚荟萃之地、成长发展之地、事业成就之地、价值实现之地,形成与上海金融“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建设发展需求相适应,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和地位相匹配的金融人才新势能。

——金融人才总量进一步增长,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加快集聚。到2025年,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达到55万人左右;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85%,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35%;列入中央和上海重点联系专家等计划的金融人才达150名,列入上海东方领军和上海领军金才等项目的金融人才达500名,列入上海东方青年和上海青年金才等项目的金融人才达600名,其中,选拔培育30岁左右的优秀青年金融人才100名。

——金融人才平均素质显著提升,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吸引和集聚一批海外顶尖金融人才;本土金融人才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和具有外资金融机构工作经历的金融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例有较大幅度提升。到2025年,拥有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注册会计师(CPA)、注册金融理财师(CFP)、金融风险管理师(FRM)、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ACCA)等国际职业资格认证证书达6万张左右。

——金融人才支撑效能更加凸显,对上海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金融人才队伍对上海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形成有力支撑,对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到2025年,人均金融业增加值达165万元,普惠金融人才数量进一步增长。

——金融人才生态环境更具优势,全球人才吸引力不断增强。金融人才的事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人才配置的市场化水平明显提高;户籍、税收、住房、社会保障等人才政策更加优化;人才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持续提高,医疗服务、子女教育、公共交通、文化休闲设施等条件更加完善;城市的开放度和包容性进一步提升,金融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更具竞争力。

表 “十四五”时期上海金融领域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1.png


三、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金融人才发展的国际化、复合型和紧缺急需导向,坚持引进集聚与自主培育相结合,加快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领军金融人才引领和带动作用,大力加强对青年金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打造结构优化、能力突出、创新活跃、贡献显著的金融人才队伍。

(一)加强高水平国际化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判断全球形势变化,抢抓海外人才引进机遇期,面向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求的重点领域,坚持高端引领、国际化导向,加大力度引进集聚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国际金融人才。创新吸引集聚海外金融人才方式方法,探索形成行业管理部门、地区、金融机构、人力资源专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金融人才通力合作的引才聚才模式。坚持以引机构带动引人才,顺应海外金融机构来华设立机构的趋势,加大对海外重要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的支持力度。坚持直接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打造一支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悉金融运作、专业能力突出的海外高层次经营管理类、专业技术类金融人才队伍。

积极发挥海外金融人才作用,鼓励用人单位直接聘任海外金融人才担任中层以上领导职务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支持海外金融人才参与国家和本市重大项目。倡导海外金融人才为上海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献计献策,发挥决策咨询、参谋助手作用。鼓励海外金融人才积极参加金融人才讲师团,带动更多金融人才发展成长。支持本土金融人才参加国际化培训、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升本土金融人才国际化水平。

(二)加强高层次领军金融人才集聚培育。以上海金融“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建设等发展任务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重点,支持用人单位引进集聚一批高层次领军型金融人才。选拔和培养一批道德素质过硬、业绩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的经营管理类、专业技术类高层次领军型金融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打造国内领军作用突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金融家和金融专业技术高峰人才。

充分发挥领军金融人才的引领作用,支持领军金融人才加强团队建设,促进团队自主发展。支持领军金融人才承担、参与国家和本市重大项目,引导领军金融人才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献计献策,发挥智库咨询作用。支持领军金融人才在国际重要金融机构和组织中担任职务,参与金融领域国际标准和规则等制定。支持领军金融人才面向金融行业新技术、新业态,引领开发自主金融行业标准。推进“人才培养人才”模式,支持领军金融人才开展人才培训,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更多金融人才成长发展。

(三)加强复合型、紧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面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需的紧缺金融人才,编制开发目录,指导金融行业相关人才的培育、引进和储备。支持本市高等院校围绕紧缺金融人才需求,优化金融、财会、法律、信息技术等课程体系。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共建金融人才培训和实践基地,培养一批高层次管理人才、高水平专业人才和综合型人才。建立分层次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对有发展潜力的高端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研修、进修支持。支持鼓励从业人员参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功能能级提升紧缺的国际金融行业专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

促进复合型、创新型金融人才培育发展。围绕金融产品、服务不断推陈出新的新需求,培育金融创新研发人才,着力培育具备国际视野、前沿背景和创新工程实施能力的创新型金融人才。开展面向前沿创新的金融人才国际交流,促进上海金融创新研发人才加快与国际金融前沿领域接轨。适应金融与科技融合的趋势,建立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现的配套机制,强化对具有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技术背景的金融科技人才的引导和支持,鼓励金融机构、高校等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

(四)加强优秀青年金融人才培育发展。多渠道、多途径选拔培养青年金融人才。更加突出青年金融人才的成长性和未来性,注重选拔培养30岁左右有能力、有潜力的青年金融人才,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好、工作业绩优、发展潜力大、富有激情、充满活力的青年金融人才队伍。

进一步增加金融领域列入应届生落户重点金融机构数量。依托用人单位加强综合培养,为青年金融人才成长发展提供更好平台。对接金融机构对青年金融人才的需求,加强金融机构与高校联合培养探索,为上海金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青年人才。对综合素质好、工作业绩突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金融人才,纳入上海青年金才项目,促进优秀青年金融人才脱颖而出。

四、优化金融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市场化导向,加快形成有利于金融人才成长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良性流动机制、综合培养机制、使用评价机制,让金融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一)完善金融人才配置的市场导向和流动机制。支持在沪各类金融机构市场化引进优秀金融人才,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以兼职、顾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和使用高层次金融人才。加强人才供需信息对接,充分发挥上海市人力资源服务“伯乐”奖励计划引才聚才效用,激励和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本市金融类用人单位选聘优秀人才。搭建综合、开放的金融人才招聘平台,为金融机构引进人才提供高质量公益性服务。建立长三角金融人才信息共享机制,推动长三角人力资源服务一体化,搭建人才服务大平台,鼓励长三角金融人才共用和有序流动。

(二)加强金融人才培养成长机制。加强金融人才培养开发,鼓励金融机构结合单位实际开展重点专业领域金融人才培训,支持与符合国家规定的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合作,拓宽培训渠道。符合条件的金融人才,优先推荐参加上海金融人才实践基地实践锻炼和上海金融人才培训基地专题培训。统筹用好政府各部门金融领域人才发展、海内外人才培训、留学人员创业资助等资金。

(三)优化金融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发挥市场、政府、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建立科学化、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金融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在金融人才选拔中,完善地区人才主管部门、本市金融类协会的人才推荐“直通车”制度,进一步畅通“以才引才”“以才荐才”推荐评价渠道。加强与有关部门和专业机构的合作,探索对以金融科技人才为代表的金融人才进行定量化评价,建立金融人才综合评价模型。

(四)创新金融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用人单位创新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以业绩为导向、体现市场化水平、自主灵活的薪酬制度,进一步增强对高层次、紧缺型金融人才的吸引力,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金融人才在金融改革发展稳定中做出更多成绩。进一步加大对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金融人才的支持力度,以绩效为导向,提高人才的感受度和满意度,对优秀金融创新项目给予奖励。

五、营造金融人才良好发展环境

优化金融人才服务,增强城市软实力对金融人才的吸引集聚效应,促进金融人才融入城市、悦享生活、成就事业,营造天下金融英才近悦远来的综合环境。

(一)完善金融人才融入服务。优化外籍人才居留与出入境政策措施和工作许可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金融人才,在工作许可、永居申请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试点创新创业的外国人才及团队成员依托园区或孵化载体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支持外籍优秀青年金融人才来沪工作、创新创业,办理工作许可适当放宽年龄、学历和工作经历等限制。充分释放留学回国人员直接落户政策引进海外人才效应,发挥户籍政策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导向作用。

(二)优化金融人才生活服务。进一步统筹市区两级人才服务资源,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能级,建立健全专业、公益、便捷、高效的金融人才服务平台。逐步将上海金才入选者列入各区重点服务人才目录,为符合条件的金融人才在落户、办理居留、工作许可、子女教育、安居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和便利。鼓励各区和用人单位从金融人才的个性化需求出发,提供贴心、贴身的定制化服务。

(三)营造金融人才成长发展良好氛围。积极完善海外金融人才政策服务和社会保障,强化海外金融人才的社会认同感。进一步加强金融人才及其团队业绩、成就和贡献的宣传,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行业氛围和社会氛围,强化金融人才的社会认同感,树立金融人才的品牌效应。

六、完善金融人才工作保障

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协同推进,确保“十四五”金融人才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实施、改革措施有效落实。

(一)全面加强党对金融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金融人才发展规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央地协同,形成整体合力。市金融工作党委牵头建立上海金融系统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发挥领导指导和工作统筹作用,加强与中央在沪金融管理部门和本市有关部门协同,统筹协调指导包括中央在沪金融机构、市属金融机构、其他金融机构在内的本市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地方金融组织的金融人才工作。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鼓励发展中高端金融人才猎头等专业化服务机构,注重发挥市场专业机构和金融类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形成党委牵头抓总,有关部门、机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金融人才工作格局。

(二)强化金融人才政治引领。加强对金融人才的政治引领,引导金融人才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增进政治认同,增强家国情怀和金融报国理想,将个人成长发展与国家繁荣进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深化党委联系、服务人才工作,健全完善走访慰问、高层次人才休假疗养、研修、体检等活动机制,密切思想联系和感情交流,把各方面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

(三)加强市区联动协同推进金融人才工作。进一步划分好市级与区级金融人才工作职能。市级层面统筹开展宏观性、基础性金融人才工作,重点做好金融人才政策集成、金融人才工作协调、市级金融人才开发等工作。区级层面聚焦各项金融人才政策措施落地,将市级金融人才纳入各区重点人才服务保障范围,结合自身优势和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金融人才培养、交流活动。支持各区对标市级标准建立区级金融人才培育发展计划。加强市、区金融人才工作常态化联系协调,推进建立高效协同的金融人才工作机制。

(四)进一步强化金融人才发展能级贡献导向。进一步处理好金融机构功能、能级与贡献的关系。由注重金融机构经济贡献逐步向注重金融机构功能和能级转变。积极引进、支持更多国际化、功能型、高能级金融机构落户上海。进一步发挥这些金融机构在人才吸引集聚、培养开发、生态营造等方面的重要引领性作用。推动各区站在全市金融发展和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加强引进和服务重要功能性金融机构,为上海金融人才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附:上海金融领域“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

金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