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持续完善监管制度和风险监测体系——
影子银行不能野蛮生长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20-12-18        [打印本页] [纠错]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课题组首次发布《中国影子银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末,广义影子银行规模降至84.80万亿元,较2017年初100.4万亿元的历史峰值缩减近16万亿元;风险较高的狭义影子银行规模降至39.14万亿元,较历史峰值缩减了12万亿元。其中,复杂结构的交叉金融业务大幅压缩。

长期以来,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风险隐蔽,交叉传染,被认为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报告》认为,影子银行风险具有系统性风险特征。我国影子银行隐患一度非常严重,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呈现根本性好转势头。

影子银行规模实现压降,离不开近年来监管的持续发力。据介绍,从2017年起,银保监会集中整治不规范的银行同业业务、理财、表外业务,经过3年专项治理,取得明显成效。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介绍,我国近年来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得到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的高度评价,认为中国降低影子银行风险从根本上维护了金融体系稳定。

在相关治理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报告》也提到,中国影子银行积累时间长,存量风险较大,相当多金融机构仍然存在规模情结,各类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没有被真正打破,“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尚未真正建立,部分高风险影子银行可能借不当创新卷土重来。

未来如何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需要抓住其“银行中心化”这一特征,未来要持续完善监管制度和风险监测体系。

银保监会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相关业务人员介绍,受金融体系结构、金融深化程度以及监管政策取向等因素影响,我国影子银行呈现出一些与其他经济体不同的特点,即以银行为核心,表现为“银行的影子”。影子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均与银行密切相关。从负债端看,银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影子银行资金的主要提供方。举例来看,基金公司私募资管业务一半资金来源于银行,资金信托40%以上的资金完全依赖于银行。从资产端看,影子银行的客户绝大部分是银行的客户。

作为我国金融系统的组成部分,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服务的空白地带。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影子银行在客观上满足了部分特定群体的资金需求,不能将其简单看作洪水猛兽,而要关注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对影子银行监管不是要消灭影子银行,而是要让其规范发展。影子银行不会消失,将和传统金融体系长期共存,不同类型的影子银行的作用和风险水平差异较大,必须建立和完善对影子银行的持续监管体系。

这位负责人表示,未来监管重点包括健全统计监测、严防反弹回潮、建立风险隔离、完善监管制度等方面。根据银保监会课题组研究,影子银行具有监管套利特点,其产品结构和组织形式始终在变化。由于影子银行横跨不同行业,数据不完整、口径不一致和重复计算等问题依然存在,必须继续大力完善统计监测,及时动态掌握影子银行规模、种类,特别是风险演进路径和风险水平变化情况。

银保监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