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集团袁国华:当好新片区开发建设主力军、重点区域转型发展生力军!

信息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21-07-16        [打印本页] [纠错]

袁国华透露,“十四五”期间,临港集团将聚焦新片区开发建设,打造五大千亿级产业,形成五区联动发展格局,主要经济指标在2018年基础上力争实现“翻两番”,推动新片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到2025年,集团整体营业收入、资产规模,以及园区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都力争比2019年“翻一番”。

“十四五”期间,临港集团将坚持践行国家战略,服从服务好上海发展大局,推动产城融合、产金融合、产学研融合,打造物业载体、科创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生活配套和数字赋能体系,当好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的主力军和全市重点区域转型发展的生力军。

与袁国华董事长的访谈,放在了位于临港新片区的滴水湖金融湾。炎炎夏日,从大楼的窗户望出去,外面仍是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

这片正在打造中的滴水湖金融湾,被看作是下一个外滩,或是陆家嘴。但和两者不同的是,这片区域瞄准的是跨境金融、新型国际贸易等先行先试的探索,目标是提升全球金融要素的配置能力。
尽管眼前还是林立的塔吊,但袁国华已经看到了这片区域未来的图景:“这里是我们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一大批金融机构签约订制的楼宇。区域中央会矗立起一座直径达 150 米的‘荣耀之环’,刷新城市的天际线。未来,这里会是一座充满活力的金融新城。”

滴水湖金融湾,是临港集团参与开发建设的区域之一。作为一家园区开发企业,临港集团始终践行“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的建设者”两大使命,目前,园区拥有企业超过1万家,企业营收突破1万亿元,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在临港集团的办公大楼里,可以找到一副由国画大师刘汉创作的《拓荒牛》。“拓荒牛精神”,也是临港集团一以贯之的一种企业精神。“园区建设常常是在一张白纸上描绘蓝图,建设运营周期比较长,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韧性和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精神。”袁国华说。
把时间拨回18年前。2003年,临港集团作为临港产业区的开发主体,与临港新城管委会同一天挂牌成立。而彼时的临港,还是一片 “潮来一片汪洋,潮去一片芦苇”的滩涂。2004 年底,临港集团把办公地点从位于外滩的光明金融大厦搬到临港泥城,成为当时唯一一家将总部设立在远郊地区的市属国有企业。

回想起当年的岁月,袁国华仍不免感慨。当时,创业团队只有21人,没有办公楼,没有水泥路,大家都挤在一间农民的房子里办公。“每天从市区到临港,往返通勤要140 公里。一年下来,每位员工的行程都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了。”

“一张蓝图干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正是凭借着这股劲儿,18年来,临港集团先后引进了上海电气、上海汽车、中国航发商发、三一重工、特斯拉等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在一片滩涂上建成现代化产业新城,也见证了这片热土破茧成蝶的蜕变。

如今来到临港产业区,你会发现一块块路牌上写着江山路、飞渡路、万水路……这些路名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毛主席的诗词——““江山如此多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乱云飞渡仍从容”。其实,这些正是藏在园区路名里的红色基因。

“毛主席的诗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艰辛历程的艺术再现。这些带有红色元素道路上,汇聚了国内外一流水平的高端装备企业,也蕴含着临港人的 ‘家国情怀’,体现了我们的使命担当。”袁国华说。

新片区,临港开发的下半场2019年8月20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挂牌成立。既不是简单的原有自贸试验区扩区,也不是简单的现有政策平移,新片区要探索的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变革,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围绕着这个崭新的发展目标,临港集团又开启了新一轮的探索。袁国华说,集团将按照“五区联动”格局推进新片区建设——即现代服务业开放区、全球协同创新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新兴产业引领区以及高标准的国际社区。

他拿起桌上一个飞机发动机模型说:“国产大飞机的发动机就在我们临港研发。”去年,临港集团联合中国商飞和机场集团,在浦东机场南侧区域打造了临港新片区大飞机园,目标是打造世界一流的航空产业集群,推动中国航空强国之梦早日实现。园区目前已经落地了中建材、中复神鹰等龙头企业,并将筹办首届上海航展等活动。还有“东方芯港”特色园区,主要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特别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项目,未来将集齐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装备等全产业链布局,成为上海集成电路“第三极”。位于临港奉贤园区的“生命蓝湾”,为生物医药企业量身打造“拎包入住”的标准厂房,亮丽的外观和贴心的功能还成为了企业眼中的“网红厂房”。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是临港新片区“新”和“特”的体现。为了打好特殊经济功能区和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双特牌”,临港集团加快推进国际中转集拼、跨境金融服务、跨境数字贸易、离岸贸易等重点领域功能创新与产业落地。

此外,集团还推动新型国际贸易模式和服务创新。比如,设立洋山国际医药进出口商务中心,为医药供应链企业提供高效服务,帮助它们以更快速度把通过审批的境外新药送到中国患者手中。最近,一款名为阿法替尼的药物就依托国药供应链,从机场提货至全国销售用了4个工作日即完成,刷新了记录。

在科技创新孵化方面,临港集团也不断助力创业团队从创意研发到成果转化、再到上市上板,实现“从100到1000,从1000到10000”的跨越。

比如,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成立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成功孵化了航空发动机检测、汽车动力总成、燃料电池极板等“五朵金花”项目。二者还合作成立了产学研基金,用于助推项目孵化加速。

在回顾和展望临港的开发建设时,袁国华提到了两个“16年”——

从2003年临港集团成立,到2019年临港新片区挂牌,这16年可以说是临港开发的上半场。而从2019年到2035年,又是一个16年,临港建设迎来下半场。

“在上半场,我们为临港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城市配套基础。到了下半场,我们要打造有全球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这个下半场一定会更加精彩!”

临港集团起步于临港,但并不止于临港。眼下,临港集团已经拓展到了松江、浦江、南桥、桃浦、南大、金山等区域,园区和物业遍布上海16个行政区,形成了“深耕临港,立足上海,融入长三角,服务全国,走向海外”的园区布局。

曾经俯首耕耘的土地,如今成为了企业走出去的一张名片。袁国华说:“当前,上海发力新城建设,提出“一城一名园,一城一枢纽、一城一意象”,也是临港园区的发展目标。”

比如,在临港松江科技城的G60科创云廊,建成后全长1.5公里,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城市产业长廊,以及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又一张靓丽名片。G60科创云廊又比如,位于徐汇区的漕河泾开发区,目前已经汇聚中外高科技企业近5000家,包括141家世界500强和144家内资上市企业。进入“十四五”,临港集团以“漕河泾”品牌,通过“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模式参与重点区域转型升级,形成了跨区布局,开发建设了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南桥科技城、桃浦智创城,推动南大、金山二工区、嘉定金宝园等重点区域转型,以新业坊品牌开发了若干都市产业园。

此外,围绕奉贤新城的开发建设,临港集团和奉贤区深化区区合作,打造“数字江海”,将率先探索应用低碳、绿色、韧性、复合用地、弹性规划、数字城市等创新理念,打造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标杆和新城建设的新引擎。

袁国华表示,“十四五”期间,临港集团将聚焦新片区开发建设,打造五大千亿级产业,形成五区联动发展格局,主要经济指标在2018年基础上力争实现“翻两番”,推动新片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到2025年,集团整体营业收入、资产规模,以及园区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都力争比2019年“翻一番”。
“园区企业的成功,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 袁国华说,面向未来,临港集团将坚持践行国家战略,服从服务好全市发展大局,继续推动产城融合、产金融合、产学研融合“三大融合”,践行“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四化”道路,打造物业载体、科创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生活配套、数字赋能体系“六大服务体系”,当好新片区开发建设的主力军、全市重点区域转型的生力军!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自贸区金融